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新闻资讯 > 热点资讯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一些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研学课程需要怎么设计?
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研学旅行的优势是可以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尽管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如火如荼,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想效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
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
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
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
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
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而且,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
研学课程设计怎么做?
研学课程需要整体设计
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需要整合,既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也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此外,研学旅行还要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高专业性、确保安全性。
研学旅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还要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研学效果应有科学评价
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
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目前,我国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但不可忽视的是,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
研学旅行不能“只旅不学”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
“这是一个变革学习方式的问题,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在研学旅行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罗洁表示。
怎样才能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呢?罗洁建议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
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在研学旅行中,旅行与学习并存,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这也是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