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最新研究 > 乡村旅游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随着世界各地大量生态村不断涌现
乡村旅游正逐步走向
一种以可持续性生态理念为核心的
全新生活模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全球生态村与生态社区运动案例,体验另一种诗意田园般的生活!
一、生态社区运作案例
生态村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集中了社会需要的全部元素,并展示了如何解决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所有问题的方法:可持续地生活、和平解决冲突、创造就业、抚养孩子、提供相关教育、或仅仅是庆祝和享受生活。
生态社区把住家、工作场所和游戏场所结合在一起,能够减少大量能源消耗及CO2排放,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有意义的就业和高品质的生活。生态村并非仅着眼于内心的改变,而是要落实到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层面在内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发展中国家,人们也已经意识到生态村带来变革的潜力,因为这与当地社会网络尚未经完全破坏的村庄文化是相适应的。
台湾地区经过1994年文建会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1999年的灾后重建及2003年内政部营建署的城乡新风貌计划的不断摸索,逐步总结出以政府提供资金注入为主,政策倡导及支持专业教育训练为辅,全体社区居民共同规划、设计与行动的生态社区建设的机制,去提升社区生活环境质量,构建社区文化,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丰富社区居民情感交流。
对比中国大陆,由于国内普遍缺乏对文化及精神层面的思考,缺乏对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多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着眼于某个制度,某个技术的改变,某个问题的解决。国内较为普遍的对生态村的定义,无非只是一个采用循环再生系统的村级行政区域,强调的主要是技术和工程,关于社会发展一笔带过,也没有文化与精神层面的思考,更关键的是看不见作为生活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
如果跳出现有的发展模式,回归到一个生活者的视角,大家将看到这个时代正在酝酿着一次新的人类发展范式的变革: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已然具备,需要的是对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想象,将精神追求重新融入生活的信念,行动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一群有共同理念和愿景的伙伴。
二、全球生态村联盟
全球生态村联盟是一个旨在促进环境和自然重塑的组织机构,希望借助于生态村的概念作为可持续人居形态的模型,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该组织积极支持全球各地生态村及其网络的建设。
1991年,吉尔曼首次提出生态村的概念。1995年10月,第一届“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会议” 在苏格兰芬德霍恩生态村召开,4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生态社区的代表们汇聚一堂。之后,在丹麦盖娅基金会的支持下,全球生态村联盟(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简称GEN)正式成立,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相同理念的成百上千个小型生态村项目能够彼此建立联系,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
生态村/生态社区的概念由GEN形成,既可在乡村也可在城市中发展,它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所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区都在步行可抵达的范围之内。
GEN还从社会及社群、生态、经济、文化及精神四个面向给予进一步阐释。在社会及社群面向上,居民有深度的社区归属感,能感觉到彼此的支持和协助,及相互的责任。人们能够充分参与影响他们生活及社区的决定。在生态面向上,人们能够充分体验与自然的联系,享受每天与土壤、水、风、植物、动物的互动。在文化及精神面向上,大部分生态社区并不强调特定精神上的实践,而是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尊重和支持所有的生命、文化与艺术表达,以及精神追求的多元化与差异。
1996年,GEN参加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人居大会,组织了很多展览及文化活动介绍全球各地的生态村,吸引了与会者的主义,使得生态村网络得到了全球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生态村加入GEN。
三、全球生态村案例
1、苏格兰芬德霍恩生态村:
芬德霍恩生态村位于苏格兰最北边,最早是由几位注重精神成长、关注社会及环境问题的成员所创立。她们在临近海湾的沙砾地上开始有机耕作的实践,藉由生活的互动,将环境可持续的概念与当地村民分享,逐渐吸引人们来参观并留下来与她们一同生活。
20世纪80年代,她们开始整体生态村的建设,充分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有关生态的思考和技术,包括生态住宅,绿色能源系统,节水系统与污水再利用,自给自足的有机种植,自治的经济系统及管理机制,定期的生态教育,共同的公共空间(共同厨房、洗衣间及接待空间)及聚会空间。
1999年,她们成立新芬德霍恩社区协会(NFA),将社区中的个体和组织联结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社区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决策平台。
2001年,成立芬德霍恩基金会大学,旨在开发一套全面的可持续教育课程,内容包括社区体验、商业和专业技能、可持续生活和艺术等。
现在芬德霍恩生态村有360多位居民,每年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14 000多人前来这里参观、游览、灵修。
2、澳大利亚水晶河永续农耕生态村:
水晶河永续农耕生态村位于澳洲昆士兰布利斯班市,1987年由Max Lindegger等人所规划,是以永续农耕为理念作社区发展的核心,并持续性地以生态教育推广为己任的社区。 这个社区占地640英亩,80%的土地为公有地,用于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林业及作为生物栖息地和居民休憩使用。
20%的土地为私有,规划为居民住宅及商业区域。住宅由居民自己设计,需使用本地材料及融合生态设计。社区现有83户住户,200多位居民,许多居民经营家庭花园。由于规划中很好地考虑了住宅和商业的结合,居民可在家办公,省去了能源的消耗,活跃了社区经济。经过10年的发展,1996年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生态村建立之前,这块地方是典型的因为传统工业的衰落受到失业的影响,人口逐渐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地区,仅剩7位居民。因为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严重荒漠化。生产率十分低下。在4位设计师的协助下,愿意搬来这里居住的人们成立水晶河社区合作社,他们共同投资、共同规划。
水晶河生态村现在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地方,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不同的基督教派与犹太教徒、巴哈伊教徒、佛教徒及其它宗教信仰的人们在此愉快地相处,合作开展各种项目。
水晶河生态村所采用的与居民共同讨论的社区规划设计过程,及混合多种土地权属的设计方案已被很多其它地区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