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新闻资讯 > 热点资讯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旅游扶贫是依托精准扶贫,破解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困境的重要模式。但在旅游扶贫中,“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并没有获得明显改善。实现旅游扶贫的精准发力,必须要加强扶贫工作管理,健全旅游扶贫管理体制,达到旅游脱贫目标。
旅游扶贫——基础薄弱贫困地区的现实选择
一般情况下,具备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以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地区,通常具备以下特点:历史上及前期经济发展不足,有些地区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交通、电力、水力、电信、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基础薄弱,不仅工业发展不足、服务业远未起步,甚至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连基本的农业都无法实现健康发展;生产要素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够、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突出。
因此,这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工业开发不足,但当地的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没有受到太多外部力量的冲击,拥有独特性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具备发展旅游资源的良好天然条件。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细分和消费者对特色旅游需求的增长,带动着贫困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
——各地旅游脱贫实践
甘南小村庄依托“拉卜楞”,旅游规划创收超4000万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达麦乡的“熊猫沟村”依山傍水,平均海拔达到2780米。三年前,带头人带领村民去云南、西藏等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参观学习。此后,村民们积极融入甘南地区大景区建设,依托拉卜楞打造5A级景区的契机,利用天然的地理条件开始发展旅游业,从筹办藏族风格的农家乐到如今准备开发滑雪场和攀岩基地,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将让“熊猫沟”的游客四季不断、络绎不绝。再过不久,6米宽的柏油路将修到村口,村子的旅游业也将因此进一步扩大规模。去年全村由旅游业带来了超过4000万元的收入。
革命老区里的“苏莲托”,休闲度假促脱贫
井冈山市大陇镇案山村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墟坊所在地、黄洋界红军挑梁小道的源头。案山村的自然风光秀丽无比,但从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贫穷的状况,村民的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直到去年,案山村采用了“1+8+48”的模式将村庄带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1”是井冈山陇上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去年三月,由广东商客到此成立,融合当地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建设度假村,发展案山村的休闲旅游业,贫困户加入度假村通过分红和务工等方式提高收入。
“8”是指大陇村的7个自然村和一个社区。改造之初,很多村民并不看好,后看到村里的发展一片生机纷纷加入或自己创业。一位外出打工的村民闻讯返乡带动20多户人家一起成立合作社。
“48”是指当地48个贫困户,他们以资金、土地等入股得到分红,保证持续的收入。在多方努力下,这个曾经贫乏的小山村变成了一应俱全、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场所,不仅吸引了很多游客,还吸引了许多考察团和合作商,村民人均收入也从不足3000元提升到6500以上,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荒茂田”的历史,“花茂村”的诞生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原本因受交通制约,村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极度落后,在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共同支持下,花茂村不但修建了道路还翻盖了住房,落实新农村建设。村里的环境质量大大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旅游,村里的发展也吸引了许多在外工作的村民回乡创业。
一方面,花茂村的村民创办农家院,成立合作社,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另一方面,花茂村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自然风光、红色资源和陶艺文化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将农业、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发展。花茂村实现了从曾经的人均年收入的3000元到现如今旅游综合收入2500万元左右,贫瘠的荒茂田成为了历史,脱贫致富的花茂村生机勃勃。
德吉建设文化旅游,用“美景”铺路“钱景”
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是该县集中易地搬迁的成果,村民摆脱了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拥有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尖扎县不仅坐拥原始森林和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还具备水利风景和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德吉村风光秀丽宛如画卷,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优秀的旅游资源。德吉村不仅借助天然的发展优势,还打造整合了大型娱乐项目、观赏花海、农业体验园、休闲设施以及农家乐,构建丰富多样、体系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依托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真正实现脱贫,极大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旅游扶贫需要这样精准发力
1.完善旅游扶贫的管理体系,加强扶贫工作管理
借助完善的旅游扶贫管理体系,调整扶贫工作重心、改善扶贫技术手段、设计扶贫旅游项目等,可以防止扶贫资金被挪用、贪污,规避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滥用的问题,将扶贫资源用到“刀刃”上。另外,通过系统监控管理扶贫基金、旅游资源、扶贫项目以及贫困对象,还可以减少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精准识别是整个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扶贫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准确识别贫困人群的基础之上,完善的精准扶贫管理体系则能够保障旅游扶贫措施落实到位,公开扶贫工作的资金去向、用途,将扶贫资金精准用于扶贫目标人群。
2.明确政府、贫困人口及其他旅游扶贫资源投入者的工作职责
设立旅游扶贫项目要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参与情况,支持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工作政策的制定、实施、管理,在提高旅游扶贫政策实施可行性的同时,增加旅游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旅游扶贫实现精准发力必须保证贫困人口能够参与扶贫工作,与政府、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检测旅游扶贫方案,严把扶贫工作环节的质量关,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贫困人口还可以通过招待游客、保护环境、维护治安等方式参与旅游扶贫工作,为扶贫方针的全面落实奠定基础。由此可知,贫困人口不仅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也要扮演好受益者、维护者、风险承担者的角色。
3.健全旅游扶贫管理体制,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完善扶贫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可以明确扶贫部门的具体职责,使部门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法律规定的约束下进行,解决当前旅游扶贫管理态度散漫、随意的问题。要完善旅游扶贫管理的考核、奖惩机制。政府主导并参与旅游扶贫工作,在实施扶贫措施中,既宏观调控旅游扶贫政策,改善扶贫措施,也以追求效益的目的参与旅游扶贫项目,还掌握着评估旅游扶贫工作效能的权力。
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且利益主体关系错综复杂是旅游行业的显著特点,各参与主体各自为营,难以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协调好参与主体的利益,以旅游行业为基础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则更为复杂,必须构建多方协作交流的平台,找准旅游扶贫工作的发力点,整体规划调整参与主体的行为,引导其协同合作、共同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水平。
4.构建旅游扶贫动态监控和实时追踪机制
一要监控旅游扶贫的目标对象。扶贫目标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动态监控旅游扶贫的目标对象,构建“脱贫退出,返贫纳入”的机制,解决“扶持谁”的难题,确保旅游扶贫的精准发力。
二要实时监控旅游扶贫项目。前期主要从项目开发条件、项目资金预算、项目风险等方面探究项目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中期监控扶贫项目的工作质量、进度等,与项目准备阶段的建设预期进行对比,实时调整旅游扶贫措施,保证扶贫项目能够按照规划有序进行;后期的主要任务是验收旅游扶贫项目,确保扶贫项目能够正常运行并持续产生收益,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实力,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发力的目标。
三要实时追踪扶贫资金的使用路径。要对旅游扶贫资金进行透明化管理,公开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还可以构建第三方监管平台,提高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