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乡村旅游的最高境界:让城里人从乡间游人变成乡间熟人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8-03-01 |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乡村性日益萎缩,城市病不断蔓延的今天,未来的乡村旅游要承担起乡村物质和精神空间存续的重任,同时要对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扩展、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品质提升进行探索,为此需要认真审视传统乡村生活价值,从旅游角度探索乡村生活的营造。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一、传统的乡村生活

 

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人们依靠土地,主要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形神有序、韵律舒缓。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面对日益交融互动、效率速度优先的现代社会生活,传统的乡村生活在物质层面渐渐开始脱节,在安全、卫生、便捷、舒适等方面越来越难适应当下需要,由此引起乡村生活精神层面的松动、剥落、坍塌和瓦解,这些在局部地域已成大势,最近10年,90万个村落彻底消失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以及乡村文化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似乎唯有坐以待毙。但是我们心中的乡愁寄托是乡村延续的最大重任,乡村生活价值仍存,需要与时俱进,寻找出路。

 

二、乡村生活的旅游化

 

乡村生活不会完全消亡,那是因为乡村文化中温暖人性柔化欲求的基因仍然强大,其对人性、人际、人居、人文和人天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是我们当下生活急需的。

 

旅游化的乡村生活是全域旅游的乡村版,是有别于城市的一种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乡村生活旅游化的实践其实一直都在默默进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代,第一代是“农家乐”乡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三代是乡村度假,第四代将是乡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终极追求的形态和阶段,这将是居住和旅游一体,生活和工作无间的生命状态。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旅游化的乡村生活,不是简单地回到以前,而是有选择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形成旅游休闲形态的乡村品质生活,可以吸引画家、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下乡采风创作,也可以吸引普通城市人来乡下小住月余。把乡村人和城市人的身心抓住,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最终实现居住空间舒适化,生活空间缤纷化,工作空间人性化,情感空间温馨化,换句话说就是家园、乐园、梦园和暖园。

 

三、旅游化乡村生活的思考

 

1.民宿热的“拨乱反正”

 

东方式民宿缘起日本和中国台湾,被大陆发掘后,民宿热在内地渐起,浙江更是热力中心点,德清莫干山的民宿实践贡献了中国民宿的“洋家乐”范本,其在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诸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让人惊叹,与其说是创意设计的力量,还不如说是乡村魅力的复兴与再现,其经验一度被奉为圭臬,民宿研究和实践在浙江大地遍地开花,厚望相寄,有些地方民宿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法宝,言必称民宿,这些催动着各级官员对民宿的追捧,一哄而上,出现了旧有民宿不管环境承载一味扩大规模,甚至完全建新房打造“民宿”的现象,这背离了民宿的本质——经营生活。

 

外在形式上,生活是一个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为系统,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首先,民宿的重点在“民”,不是广义的人,而是特指乡民,从乡村生活的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则。比如舟山嵊泗的偏远渔村很富有渔味,现有的建筑空间看似无序凌乱,实则就是渔民们生活过程中点点滴滴情感的累积,是当地渔村生活与劳作方式的外化体现,想要打造海岛民宿,这些都必须保留并强化营造。

 

2.乡村类特色小镇的乡音不改

 

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创举,是一种社会发展探索,也引发了对乡村旅游新的思考,为乡村旅游融入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浙江特色小镇的审批要求规定,旅游类特色小镇3年投资应达到30亿,这个定量指标让很多具有主题性和发展前景的准特色小镇多了几分坎坷,尤其是位于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投资强度与生态性、乡村性多少会形成冲突,如此,特色小镇的产业、社区、旅游和文化四大功能将会大打折扣,势必会陷入产业园区的旧路,因此需要对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标准做些改动。

 

乡村类特色小镇本质上应该也是一种“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间”,产业功能为乡村生活服务,如此,既有的大农业、传统手工业、创意的乡村文化产业都是增强乡村生活舒适性和吸引力、复兴乡村的有力支撑,而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某种意义上是乡村生活的阻力,应归属于城市的责任。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3.乡村小资源的聚沙成塔

 

发展乡村旅游,除了“高大上”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外,众多的山水花木、老屋街巷、民俗非遗、广布的纵横阡陌和最重要的朴素乡民都是乡村旅游的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我们称之为“小资源”。一直以来它们未得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重视,其实,它们在营造、强化、保持乡村环境方面意义重大,它们所构成的乡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点线状资源无法取代的。

 

4.设计建设应乡势

 

我们要明确不同的设计建设应对不同需求,未来的乡村生活可以与城市生活做差异化的分工,城市是追求速度效率、标准化的工作生活的空间,乡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和诗一般生活的空间,更适合那些从事文化创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适合老人孩子,以及节假日到乡村放松身心的城市人。

 

未来的乡村旅游设计建设除了要尊重乡村规律,创造性活用乡村各种资源外,还要重视乡土工匠、乡间艺人的作用,他们的乡村生活感受和乡土技能是现代高科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他们对乡村发自内心的、几十年沉淀的真情实感最为宝贵。

 

5.关怀人性的温暖体验

 

广义的生活包括生命存续阶段的所有精神与行为。乡村曾经是我们身心栖息的家园,现如今大多数人只能遥望乡愁,身不在乡心安何方?“在乡”是什么?“在乡”是乡村人文对个体的无缝浸润和多维包容,包括人居、人性、人际、人神、人天,暂称之“五人”要素,具体就是乡民与民居、祠堂、村落、山水、树木、田园等实体产生的居住、交往、互助、劳作、守序、崇文、敬天、祭祀、依赖等关系与情感,上述关系与情感最乡村,是乡村生活最大的吸引之所在。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是满足人性的本真需要,让游人产生温润软糯的情感体验。旅游化的乡村生活,既要让现有的乡民认识到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对之产生自豪,形成自觉,又要让乡村成为城市人的第二常态生活空间,不再做游人,要做乡间熟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