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游客思维”+“居民思维” 乡村旅游 4.0 开发导向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 | 时间:2017-12-11 |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顾名思义,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乡村资源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形成集“观光、游览、娱乐、体验、度假和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向第四阶段——乡村生活深度体验时代迈进。该阶段游客与居民不再是相互分离的个体,而是成为有机统一体,将“游客思维”与“居民思维”结合形成“系统思维”才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一、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及开发导向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在向第四个阶段迈进。第一阶段,是乡村观光时代(乡村旅游1.0),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旅游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应运而生,主要以农业观光为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趣”为其主要特征,本阶段乡村旅游开发理论尚不成熟,旅游行为也多为自发组织。

 

第二阶段是乡村休闲时代(乡村旅游2.0),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人逃离都市、亲近自然田园的需求凸显,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中国旅游主题定位“2006中国乡村游”,并随之发布系列促进型政策),乡村旅游迈入快速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主要以休闲为主题,操作主体主要以企业和政府为主,代表项目如“成都三圣花乡、江西婺源油菜花节”及各地兴建的休闲农庄等;该阶段乡村旅游开发理论系统逐渐形成,但主要从传统旅游层面关注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展开(纯“游客思维”),忽视了乡村发展及当地居民的诉求。

 

第三阶段是乡村度假时代(乡村旅游3.0),近年来随着国民休闲度假需求的不断提升,部分知名开发商(主要为地产开发商及专业旅游投资机构)将乡村独特的资源进行延伸挖掘并配套精品度假地产,打造乡村综合体项目,至此,乡村旅游开始朝着精品化方向迈进,代表项目如“无锡田园东方、唐乡”等。同时,随着国家相关农业及旅游政策(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等)的不断推进,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开发也逐渐从“游客思维”(游客需求第一)向“居民思维”(旅游助推乡村发展、兴业富民)转变。

 

第四阶段是乡村生活深度体验时代(乡村旅游4.0),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有典型成功案例,该阶段游客与居民不再是相互分离的个体,而成为有机统一体,游客逃离城市融入到乡村、住在乡村并建设乡村,乡村成为目的地,游客不再是短暂的停留而是生活在乡村,发展为一个休闲生活的圈子,当地居民不再单纯的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而是在“贩卖”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环境,在这个阶段,乡村旅游不再是生活的调剂品,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该阶段对乡村旅游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以“游客思维”考虑到游客的体验过程,更要以“居民思维”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的复兴,两种思维模式的结合形成“系统思维”才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游客思维”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导向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游客思维”下的乡村旅游,是从游客离开常住地开始至完成乡村旅游体验这一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获得愉悦感,主要取决于乡村资源的附加价值(现有资源向旅游的延伸:如“从农业种植到大地景观”、“从荒废民宅到精品民宿”、“从农耕劳作到农事体验”等),为外向型价值延伸,其开发立足点在于对时间过程的体验。

 

旅游者对于旅游全过程的体验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其中“游”是决定游客是否选择该地作为目的地的核心因素,对游客旅游动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首要任务即是要解决核心吸引力(即分布于乡村中的特色景点)的问题,依据地域特色,深度挖掘景区内可用资源,通过创意转换及线路串联,实现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构建,做好、做精“游”这一环节。

 

解决景区(点)核心吸引力之后,并不等于旅游设计的完结,还要做好配套吸引力的构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逐渐从“看名山大川、观道馆寺庙”的观光式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游转变,这一重要转变直接导致“餐饮、住宿、娱乐”在整个旅游体验环节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现代化交通的高速发展,旅游出行也变得十分便利,交通的“主题化、专线化、景观化”也日益成为旅游者的新诉求。

 

乡村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式景区,它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囊括旅游体验的各个环节,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是休闲度假已成为旅游大背景的条件下,除了景区(点)的核心吸引力设计之外,更要非常重视“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其他环节的系统设计,让每个环节都能成为吸引力,共同为游客构建一场愉悦的旅游体验。

 

三、“居民思维”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导向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居民思维”下的乡村旅游,是“乡村环境美化、乡村经济发展、乡村居民增收”等多方面对旅游发展的要求,本质在于借助旅游实现乡村发展,通过乡村资源的价值释放与延伸,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因此,“居民思维”下的乡村旅游更关注于乡村资源本身价值(现有资源的产业价值挖掘:如“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现有资源的产品转化:如乡村体验性游乐项目;现有资源的优化提升:乡村环境的改善),为内向型价值挖掘。其开发立足点在于空间,重在对各种空间要素的系统整合。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居民思维”引导下,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该着重三个空间的打造,即“居民生活空间”、“居民休闲空间”、“居民生产空间”,实现乡村目的地社会生态圈的重构与创新发展。

 

居民生活空间的再造。“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最基础的生存空间,“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及乡村旅游的基建投资,为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提供利好,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及所带来的信息流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方式(好坏参半,需仔细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生活环境改善必不可少,但切忌对所有村落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旅游化改造,仍需保持其“原生性、私密性”,将旅游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做适度分离。

 

居民休闲空间的重塑。“休闲空间”是乡村居民生活的延伸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乡村当地居民的休闲空间与外来游客旅游体验空间是相互交叉的,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旅游产品体系的设计应首先遵循“主客共享”的原则,既服务于外地游客,又为本地居民就地休闲提供空间。因此,在居民休闲空间重塑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任务即为乡村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旅游环境的美化。

 

居民生产空间的构建。“生产空间”是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居民的生产空间可以分为“传统农业产业、延伸产业”两个层面,其中传统的农业产业可以向“现代农业、有机农业”转型,向“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展,延伸产业为由旅游而带来的新产业形态,如基于当地民俗或者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基于当地草药种植或体育赛事的大健康产业、基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居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农户个体经营;农户+企业;农户+社区+政府)等。让乡村居民从单一的农业产业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加多元的收入渠道。

 

四、小结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本质仍是“以人为本”。一方面需要通过系列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及其他旅游环节的配套以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愉悦感,实现旅游者享受型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乡村生态环境,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当地居民生活型发展的需求。

 

因此,在旅游开发中,要综合运用游客与居民两种思维模式,立足“游客思维”做好旅游产品体验设计,实现旅游全时间链的高品质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立足“居民思维”做好乡村环境提升及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空间要素的系统优化,真正让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与经营中来,并充分享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