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最新研究 > 特色小镇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当下,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风起云涌,各行各业对特色小镇可谓青睐有加,无不将其看成一个创新突围的有效途径,一个新的产业突破点,希望借助政策优势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自身的产业转型和发展壮大。这股风潮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来说有喜也有忧。喜的是,特色小镇拥有了如此广泛的民意互动和产业共鸣;忧的是,风风火火的大潮之中多了些冲动与跟风,少了些冷静与理性。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如下几点冷思考。
冷思考一:在国家鼓励政策带动下,全国多地创建特色小镇,有些地区出现了比拼数量、定位雷同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理性规划和引导,可能会导致特色小镇建设出现重复和过剩,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目前,已有127个、276个小镇分别入围住建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综合政策信息获悉,到2020年,全国将培养1000多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十三五”期间,各省共计规划了超过1370个特色小镇。
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能够最后成功,前瞻产业研究院衷心提醒,各地政府若能够真正用心去发掘和培育,而不是盲目地只是在数量上攀比,那么各地特色小镇成功的比例势必会更大,政府预期的效果也会更明显。
冷思考二:目前,部分地区对“特色小镇”概念与定位认识深度不够,以老思路、老经验决策引导,对特色小镇建设有害无利。
“特色小镇”最早由浙江省政府提出,旨在搭建新型产业平台,培育特色小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概念特征可以总结为: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特色小镇并不是农村的放大版,而是城市的缩小版。正如业内专家所说,特色小镇是地域文脉的彰显,是生态自然的凸显,是城乡一体化的节点,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模式。
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是一个融产业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活生生的生命体。目前,部分地区仍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传统思维谋划特色小镇建设,对其产业、文化、社区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考虑不够;有些地区创建特色小镇不深入挖掘传统产业特色和人文地理环境,寄希望于商贸综合体等新建或重新整合包装的载体。这些无疑会步入概念认知的误区,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害而无利。
冷思考三:从本质上说特色小镇是生长出来,而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更不是任意克隆出来的。特色小镇的发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每个特色小镇都是限量版的,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不得不说,特色小镇绝不是特色地产,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否则就无从谈起。眼下,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好的苗头,那就是本末倒置,舍弃自身特色,或简单模仿欧美小镇模式,或生搬硬套浙江特色小镇做法,不从本区域特点出发去做深度调研和挖掘。特色小镇其实一直都有,在提出“特色小镇”概念之前就一直存在,它们在自己土壤中悄然生长,需要的只是发掘和培养,而不是“凭空捏造”和“空降奇兵”。最好的案例莫过于德清莫干山小镇。作为一个以民宿为特色产业的小镇,它的产业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是先有市,后有场,也就是说,是先有了自发的市场消费之后才有了政府相应的规划与管理,最后才有了享誉业界的“莫干山特色小镇”。这样一个独具特色小镇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它无疑完美地印证,真正的特色小镇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特色小镇首先特在产业——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其次特在功能——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再次特在形态——独特的小镇风貌+错落的空间结构+自然的生态环境;关键特在机制——以政策为引导,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特色小镇的“特色”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特色的“广度”,即小镇拥有多少新奇别具的特色;另一个维度是特色的“深度”,即唯一性,指的是某个重要产业或者空间特色是具有本地区“唯一性”,还是具有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唯一性”。与莫干山小镇相比,不得不说,目前大部分的特色小镇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特色小镇建设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征,需要长时间和大规模的融资支持,没有支柱性的特色产业必定难以为继。那些靠简单复制、简单克隆、无中生有、空降奇兵而成的小镇有着先天造血功能不足的缺陷,如果跟风盲从而不注重深度引导和培育,其中大部分走不长远。
冷思考四: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文化则是特色小镇的灵魂,而非遗是文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小镇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根本所在。
文化尤其是非遗,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未来小镇品牌输出的基础。文化与旅游是特色小镇的必备功能,产业+旅游是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要有旅游,对此我们提醒——除非旅游小镇,特色小镇绝不能以旅游为起点,但旅游绝对是终点;旅游,是小镇特色产业的辅助。旅游说到底是文化的比拼。特色小镇文化的挖掘,借助具有广泛共识的IP(知识产权),能够具有更广泛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特色小镇要去做有情感的IP,有故事的IP,有深度的IP,以此将自己的文化、情感和对生活的理念有效传递出去,赢得粉丝和人气。针对当下一些小镇的做法,我们提醒: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不是IP而是农产品。比如荷花小镇龙虾小镇,对于这种类型的小镇来说,荷花不是IP龙虾也不是IP,只有结合地域性文化对荷花龙虾进行深度挖掘与衍生,才可能形成富有小镇鲜明特色的IP,才能有助于形成小镇的特色旅游。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小镇,我们建议采用业内“金缮”和“织补”的理念进行修复。所谓“金缮”,就像传统的瓷器修补一样,将那些破裂残缺的文化遗址、文化碎片修整成一个新的整体,尤其是老建筑、老街区等,从而具有新的文化功能。所谓“织补”,就是将过去的、现在的、新的、旧的文化有效衔接达成平衡,延续过去,立足现在,织补未来。这其中,文化不变,民俗当先,修旧如旧,新旧共生。不能像之前一些古镇开发,或一味仿古,或一味翻新,或异想天开。保留并改造历史建筑让其有机生长,是对记忆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跨空间、跨时间的情感链接是最具人性与个性的“特色”,没有任何两个小镇的历史和文化完全相同。在这样的小镇里,自然与现代共存,小镇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件作品,它充分体现独特的设计文化:根植传统文化,活用现代设计,将本色彰显到最大程度,呈现出让人向往的魅力。
冷思考五:特色小镇的规划与设计要去标准化、去程式化、去地产化,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不能全部任由地产商和设计院主导,应该也必须有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和艺术家的介入和参与。
现在部分地产商和设计院,多以地产化的运作思维,设计规划出一批博得当地政府眼球的项目方案。这些落地的项目初看起来确实是有文化、有内涵、接地气,且具地标性,若放眼全国和世界就会发现,其中大抵多是复制性、程式化的,而这正是国内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源,这类项目也正是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始作俑者。
特色小镇要防止千镇一面,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去标准化、去程式化、去地产化,防止照搬照抄,防止形象工程,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在这过程中,我们建议邀请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和艺术家介入,让他们能够参与到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出谋划策,让小镇能够一镇一面,一镇一景,真正拥有独特的地域风貌、文化底蕴、个性特色、设计美感和审美内涵。
冷思考六:特色小镇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从根子上说,它不能是一个商业项目而应该是一个生活社区,其核心并不是“镇”,而是“人”,它的文化核心是构建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营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系。
特色小镇是产业的,也是文化的,也是生态的,说到底是生活的,它不该是一个商业气息浓郁的旅游区,也不该是一个冷冰冰的特色产业区,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和谐融洽,人情温暖的生活社区。在产业和旅游功能之外,特色小镇一个突出功能应该是社区。在这个社区里,人们以一种安心稳定的生活方式生存,过着生态美、功能全、生活慢、人情暖、体验足的诗意生活。社区有旅游,但少了旅游区的喧嚣和混乱;社区有产业,但比产业园区生活的气息更为浓郁。重视社区文化的构建,重视人情的构建与人性的构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重视社区功能的营造:造境、造心、造人、造失去的邻里关系,社区因此有了人的温度,存在的温度和生活的温度。我们希望,全新的“特色小镇”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生活空间,新的社会理念与社会实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变异为一个有待日后彻底修正的,毫无生活气息的,冷冰冰的产业体和商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