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最新研究 > 全域旅游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已全面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使然,更是旅游产业自身成熟发展的内生需求。
全域旅游时代不是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简单的叠加拼接,而是要借力全域旅游来盘整山河、贯通产业、振兴文化、实现发展。应“大旅游时代”之趋势,着眼“大旅游”,立足“大景区”,实施“大整合”,借力“大营销”,瞄准“大市场”,通过“大开发”,推进“大融合”,构建“大产业”,促进“大就业”,实现“大发展”。
“大景区”战略具有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扩大,资源的整合,产业的融合,区域的联动,行政界限的突破,品牌的升级六大方面;大景区战略要求我们对资源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对区位环境进行重新解读、对发展格局进行重新构建,对管理运营进行重新组建;大景区规划建设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吸引力更强、竞争力更高的旅游目的地,是推动区域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下面是全域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八大模式:
模式一:“景区为核,内修外拓”的景区深度提升发展模式
针对资源优势突出、辐射驱动力强的核心景区,通过内部升级和外部扩展建设核心景区。以原有景区为核心,内部进行项目业态丰富升级,提高大景区吸引接待力,外部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多元产业模式,借力核心景区带动区域发展,形成内外联动,内外兼修的品质旅游目的地。
模式二:“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模式
针对文化内涵深厚、文化关联性强的区域,以核心文化为导向,通过多产业融合,打造核心景区。以区域文化为线索,挖掘文化根源,理顺文化脉络,以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为落脚点,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文化,聚合产业,打造文化旅游氛围独特浓郁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模式三:“核心保护,外移开发“的保护性开发模式
针对核心旅游资源比较脆弱,资源保护要求高的区域,通过圈层布局,分级开发建设大景区。划分核心保护区、适度开发区、产业布局区,核心区不断创新保护性开发模式,提升资源吸引力和号召力,产业布局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产业体系。
模式四:“游憩为脉,极致体验“的景区升级模式
对于体验内容相对薄弱,旅游承载力强的地区,通过娱乐方式的终极设计和全方位建设,构建核心景区。依托资源背景的创意休闲体验,以休闲丰富旅游内容,打造旅游目的地,提高景区质量,旅游目的地与观光、休闲、体验、以及多层次的旅游体验。
模式五:“多核吸引,整合提升“的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针对旅游资源富集,景点距离相近,业态类型多样的区域,通过多点连线,以线带面建设综合景区。培育和加强核心景区,辐射周边景区,形成多维互动旅游线,整合区内各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要素,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一体化联动的内部旅游目的地。
模式六:”跨界整合,协调共赢”的管理体制创新模式
针对跨行政区划,但资源联系紧密的区域,通过创新管路新模式综合开发旅游建设综合景区。通过成立管理委员会等途径,理顺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机制,形成区域家庭化、资源整合、规划地图、管理象棋的发展和运作模式。
模式七:”产业联动,集群发展”的泛旅游产业整合模式
针对地缘关系相近,共享旅游资源的区域,通过旅游规划泛化,多集群互动建设综合景区。以旅游资源为增长极,充分发挥各区特色,整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通过泛旅游产业整合形成发展集群,实现全地区互动发展。
模式八:”景城一体,全域开发”的城市旅游化发展模式
针对新城建设、城市改造需求,通过景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建设大景区。明确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树立旅游一体化理念,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使城市成为景区,景区即是城市。
以上就是山合水易旅游规划设计院整理的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八大模式。“大景区”将站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制高点,成为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的先行者,引领中国旅游战略变革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