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最新研究 > 乡村振兴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特色小镇热潮火速席卷全国,其模式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周边,远离都市的乡村地区进行特色小镇改造的探索案例也越来越多。
在特色小镇项目具有明确功能定位、文化内涵、空间形态和运营机制的前提下,特色小镇逐渐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下,进行乡村改造的有益探索方式。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应当立足于传统文化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借助新的机遇进行创新逻辑梳理。
当下对于特色小镇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产业建镇"还是"以旅游立足"两种论调,但无论是哪种小镇,都会遵循"特色聚集——人流聚集——消费聚集——产业升级——特色创新——再聚集"这样的螺旋上升式发展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于以特色小镇模式进行乡村建设,
我们需要对其开发模式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产业构建:以"乡愁"确立文化内核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升级、不断转变的当下,人们对于故土的思念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化的情愫,并因此促成了"返乡"这一重要的趋势。无论是乡村创客群体的壮大,还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提升,都成为乡村产业孵化的优质土壤。
因此,以特色小镇改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当以"乡愁"作为重要抓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乡村文化"为突破口,确立文化产业在特色小镇建镇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关注人流导入、停留和消费的动因变化。
产业构建应当将农村原有的以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为主的基因分解,基于乡村发展现状进行全新的产业排布,重新组合成因地制宜的产业图谱。
"特色小镇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还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因此,聚焦"乡愁"文化在特色小镇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应将各地特有的形态、需求、文化注入不同的小镇建设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愁小镇"。
在此基础上的产业链构建应当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并形成 : "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延伸:
功能构建:以"乡趣"打造全新体验
根据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旅游要素早已由"食、住、行、游、购、娱"拓展为"商(商务旅游)、养(养生旅游)、学(研学旅游)、闲(休闲度假)、情(情感旅游)、奇(探奇之旅)"。以此为基础,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将产业布局与功能落位充分融合,推动小镇有质量地规划开发。
对于乡村特色小镇同样如此,依托内蕴深厚的乡村文化,以休闲旅游导入逻辑,高举高打,增强体验,形成从核心功能、配套功能和保障功能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趣味小镇",才能在优质产品迭出的当下突出重围。
在乡村旅游的定位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确立核心功能,通过对潜在竞品和成功项目研究,规划出去同质化、显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线,进而形成的适合该区域乃城市乃至全国标版性乡村亲子主题小镇。
形态构建:以"乡野"塑造独特风貌
空间形态的构建同样是小镇建设构成中的重要一环。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别于一般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充分考量城镇建设与生态、文化的结合。任何有过"历史"的古城乡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魅力,从公共空间形态的打造环节入手,以"乡野"氛围渲染带动乡村的更新成长,将环境资源作为特色小镇打造的重要依托,在此基础上,将资源转化为面向市场的核心吸引力,是基于乡村文化打造的特色小镇的核心指向。
以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项目的旅游产业核心,通过对项目的城市基础建设改造和景观农业对生态环境打造,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公园式田园综合体。通过度假酒店、绿乐农场、田间庄园、生态景观公园等四大核心形态,形成独具魅力的小镇风貌和错落有致的空间架构,将深受市场欢迎。
乡村特色小镇:产业聚集的3.0版本
如果我们将各地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形成的块状经济视作区域产业集聚的1.0,将传统特色产业在区域范围内按市场机制分工协作后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视作产业集聚的2.0,那么,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则是在原有传统产业集群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升级,是区域产业集聚的3.0。
通过"乡愁"、"乡趣"、"乡野"为主要模式建立的乡村特色小镇,不能等同于景区的建设开发,其核心特色在于小镇是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在依靠乡村原有的文化基因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融入主题性的文化要素,通过整合历史人文因素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动能,延伸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才能建成优质的生态系统,将乡村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