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最新研究 > 乡村振兴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目前,各区域的特色小镇正在蓬勃建设中,首批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又以华东地区最为密集,共39个,约占127个小镇的30%。当前特色小镇建设成效已逐步显现,然而有些关于产业的禁忌是建设当中不可触碰的,这关乎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特色小镇的成败。
一、因地制宜,切勿盲目追求热点风口
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当中,以浙江省建设力度最大,且相对成熟案例较多。其中包括以云计算为支撑的云栖小镇、物联网为特色的滨江小镇、以智能装备研发设计为主的临安小镇等各科技类产业小镇。由此,在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小镇的建设热潮,如山东枣庄市“互联网小镇”、四川资阳前后互联网小镇等。
然而,在这过程当中,出去一部分今年年初开始建设的项目以外,却多为“雷声大,雨点小”的特色小镇项目。这些项目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发展到,上面说的几个浙江省的科技类产业小镇的区位条件,它们都是在杭州周边,而且有着阿里系、浙大系着创新能力雄厚的“人才集团”支撑,发展起来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此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单单追求发展风口,盲目追随《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发展指导意见,却忽略了自身发展的产业基础、区位和条件。由此,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并错过了发展机遇。
同类问题还存在于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等类型的特色小镇当中。因此在特色小镇的策划当中,需要注意到当地自身的发展条件,不可跟风,更不可盲目地抱有“站在风口上的猪”的心理。
实际上,特色小镇中的“特色”二字,就蕴含着合适当地、因地制宜、人无我有的意味。若是真的有特色,即使是“草莓小镇”、“番茄小镇”、“枫叶小镇”什么的,又有什么丢人的?
二、产业为支撑,切勿以旅游为主导
旅游产业是当前热门的发展产业之一,其原因在于旅游所包含的“吃、住、游、购、娱”可带动城市及周边一系列的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尤其当前在各地市政府以及部分城市研究者眼中,服务业占GDP占比最高最好,代表着城市发展越好)。
首先,需要区分什么是产业,什么是旅游。产业,是通过对某一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推动,促进更多人才进入当地,从而带动就业和当地收入;而旅游业,则是通过旅游项目和相关配套设施,吸引外来人员进入消费,提升当地收入。可以看出从发展的目的来说,产业和旅游业是相反的,即产业是内生推动的,吸引人员长期居留并创造经济价值,旅游业是外生型的,游客来了、消费过后就离开。因此可以看出实际上,以旅游为主导的特色小镇是不可持续的。产业应该是实际上为社会经济做出明显贡献的产业,而且确实可以吸引到人才进入并居留的产业,如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而我们当前所常看到的健康产业、生态体验一类仍然停留在旅游为主。
其次,旅游应该只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延伸产品。旅游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应该是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由此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而不可以一步登天。以下为两个欧洲特色小镇的例子。
法国依云小镇,以依云矿泉水这一企业,逐渐发展出自身独特的矿泉水及其延伸产业,而依云矿泉水也成了世界知名的高端矿泉水品牌。目前,依云矿泉水公司也延伸到药妆等其他以矿泉水为核心的产品,而依云小镇也沉淀出自身独特的矿泉水文化,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丹麦比隆镇,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厂商乐高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它的主导产业本来是玩具设计和制造,但后来政府和乐高公司联合开发了乐高乐园项目,建了乐高微缩景观和游乐园,很受游客欢迎,现在已经成为欧洲著名的游乐目的地。
法国依云、丹麦比隆都是基于长期的特色制造业,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文文化符号,进而再逐渐形成了其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旅游资源。反观,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规划及建设过程当中,存在不少的“一步登天”的现象。包括以健康产业、自然资源等要素来深化当地旅游业发展,殊不知这两种要素在我国实际上并不独特也并不奇缺,何来的吸引力呢?
最后,产业和旅游不一定就要做到“双轮发展”。众多的专家、政府部门人士认为,产业应为特色小镇的支撑,旅游业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然而,旅游业真的有如此重要性吗?
美国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这里聚集了数百家掌握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基金,咖啡馆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万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员。小镇的设施主要就是办公楼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没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镇居民对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摄像头都很多,物价水平比大城市还要贵很多,因此这个小镇既不欢迎游客,游客也不会有兴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费。
由此可见,对于特色小镇而言,产业上的“特色”才是关键,至于这个旅游吸引力上的“特色”有与无,真的不重要。
而且,在从国家提倡特色小镇的初衷来讨论这一问题。国家在提倡特色小镇的时候,是为了城市群中或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中发展出独特的产业,由此一方面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提高小城镇经济水平,另一方面疏导大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压力,缓解“大城市病”。由此可见,从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国家建设指导上,“产业与旅游‘双轮驱动’”本身就不是一个硬性指标,也不是发展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