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乡村旅游的“转型主体”是谁?有的放矢是关键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时间:2017-07-10 |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转型

  乡村旅游这种现象应该是从城市诞生时就已开始,文人士大夫在城圈里住久了,就想到城外走走。乡村旅游由现象而形成一种产业,是100多年前法国、意大利人的创造,近二十年来开始在我国大陆风行,目前已占据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从最初的吃土菜、买土产,到后来的采摘、休闲,直到近年的寻找乡愁、寻根问祖以及再造乡村的各种活动,乡村旅游从形式到内容正在发生着巨大转型。

乡村旅游的“转型主体”

  一是从“三名”到乡村。

  有关研究称,中国中产阶层已达5亿之众,这些中产以上的人群绝大多数已过了旅游扫盲阶段,他们不会再盯着如黄山、故宫、长城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名人故里的“三名景点”,更多的时候他们选择国内那些小众景点、新景点、乡村偏远景点游览。

  二是从有景点、有目标到无景点、无目标。

  过去的旅游是有备而去,或山川人物,或风土民情,直奔主题,现在许多旅游者无景点、无目标,或呼朋唤友,或挈妇将雏,或单人独骑,驱车乡野,放松心情,漫无踪迹,由性而定,兴尽即归。

乡村旅游的“转型主体”

  三是从大众化到小众化、分众化和个性化。

  过去旅游景点是一锅粥,千篇一律。现在,旅游者已不满足大众化、少特色的旅游。他们更需要分众化、小众化和个性化旅游,如乡村自驾游、养生游、体验游等正方兴未艾。

  四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

  游客今天不光吃住行看,大饱眼福,大饱口福,在旅途中汲取精神营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验可体,有情可寄的乡村旅游,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格,文化内涵已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

乡村旅游的“转型主体”

  五是从精英到草根。

  过去旅游还只是属于社会上层的活动,饱览山川名胜,吟诗作赋是经济、文化精英层的专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很少涉足旅游活动。现在的旅游已发展成为各个社会阶层共同参与的大众活动。

  六是从购买服务到自我服务。

  过去旅游大多数是依靠社会提供吃住行等方面的服务,现在正向自己为自己服务延伸,如不需提供交通工具的自驾游、不需提供住宿的房车游,从而产生“自己动手,其乐无穷”的奇妙情趣。尤其是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服务的崛起,更为旅游者提供了快捷自如的方便。

  七是从蜻蜓点水到常驻久居。

  现在的人们不再满足于蜻蜓点水般的普通旅游,触碰文化、感悟历史、探寻神秘、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的深度旅游越来越受欢迎,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是生活在别处的真实体验。

乡村旅游的“转型主体”

  八是从观光休闲到悟道体验。

  一些志趣相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共同探究切磋某一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的画家村、艺术家村、陶艺村、音乐家村和数学村等,正是悟道体验式旅游的典型。

  九是从游、吃、购到游、展、论。

  一些渐悟先机的旅游景点正抢先创意,开展会、办论坛,使旅游点成为一个受人追捧的精神高地,为旅游业和当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乡村旅游的“转型主体”

  十是引景入城,让市民不出城市便可领略到乡村美景。

  中央美院今年选取乡村夏天标志性符号“西瓜”为主题,调集3500个西瓜连夜摆放在校园,精心设计了“瓜田”这一乡村场景。师生一觉醒来惊喜之余,齐涌瓜田,谈生活、谈理想、谈毕业后的打算,气氛热烈、动人,可为独具匠心。又如上海、厦门、武汉等城市近两年都在夏秋开办了萤火虫公园,把乡村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引入城市,让城市孩子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不仅传播了科普,而且经济效益奇高。

  十一是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2016年入境游已达1.38亿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游国家。境外游客对乡村的传统文化、自然风光、农家土菜尤其青睐。浙江德清对境外游客的“洋家乐”已形成几百家民宿的规模,此处高峰时一床难求,价格高到一个床位几千元,且需提前预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