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浅谈文化产业园该如何走?

作者: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4-07-03 |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

浅谈文化产业园该如何走

  我国文化产业园被提上日程,作为国家战略被重视,始于2009年。其背景是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业。文化产业园是新调整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国家战略之一部分。跟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所谓铁(路)——公(路)——机(场)战略,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指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过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他归纳了九个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基地、骨干文化企业、新兴文化业态、对外文化贸易、主题公园、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这个提法并没有见诸国务院发展文化产业的正式文件。从内容分析,应该就是高书生所概括九个关键词的综合。之所以被称作文化产业园,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国人比较容易认同。这当然是民族心理使然。

  一、文化产业园不能变成变相的“圈地运动”

  窃观近些年来的有关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研究文章,地方政府兴奋点表面看似乎都在提升GDP上。应该说明的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难题,扩大老百姓的精神消费空间,都是很有意义的战略选择。但如果只关心借机圈地,摘政绩工程。不关心谁来玩的问题,我们的拉动经济提高就业的美好想法就会落空。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知造园,不知市场的思维是十分危险的。

  国办文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这样的表述对于铁公鸡机等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是正确的。国家搞基础设施当然不能太讲经济效益。但作为文化消费品,并且不是必需品。怎么能不讲经济效益呢?如果可以从银行贷到巨款,可以便宜征地。而又不必担心后续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文化产业园谁不愿意建造呢?因为这样表述客观上为某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只管圈地造园,不管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借口。我们搞的是文化产业园啊,哪有文化产业不讲经济效益的道理?当然,必须的文化产业园该建还是应该建的。我是说有些地方没有必要建的,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建的,就不要赶热闹。完全可以依托自己当地的其他载体,如英国文化产业载体选择就明显地呈现多元化特征。人家关注的是如何借助现有的载体,设法将其激活,将其转化成产业,不是照样可以搞文化产业吗。而我们非要圈几百亩地或几千亩地,画个圈,造个围墙。就像前些年造工业园、科技园、主题公园、影视剧外景基地那样,好像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地盘,就设法搞文化产业似的。这实在是一个认识误区。封建社会的官员建造游观场所时,尚且知道与民同乐的道理。我们这些21世纪的文化产业园主管者规划者和建设者为什么不努力避免走与民争利的邪路呢。

  二、文化产业园不能“言必称希腊”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香港和上海,已经有两座迪斯尼分店建成。迪斯尼在中国落户,有何好处昵?主要是借鉴美国人的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的经验,以及经营管理理念和提升服务文化的质量。但正如前些年我反对在内地克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一样,我不认同过多地照搬迪斯尼等外国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毕竟不是快餐店。从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初主张的“拿来主义”到今天差不多快100年了,我们中华民族还不准备创新吗? 国务院关于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基地的精神,其指导思想至明至确。我们的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原创力却极不相称。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否则中华民族将会重新陷入落后被欺、落后挨打的局面。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在其自身发展演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造园经验集中体现在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吴江人计成所著的《园冶》和当代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所著的《说园》两部造园著作之中。计成的《同冶》侧重营造,陈从周的《说园》侧重修复和鉴赏。这些古典园林的营造和鉴赏经验,十分值得我们营造文化产业园的专家和政府主管官员借鉴参考。

  当然, 我们当代的文化产业园, 跟历史上的园林遗产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从时代背景言,古代的园林无论皇家园林还是士大夫园林,其建造动机都不与今同。古时候建造园林的目的主要是为享乐,或为满足帝王们移天缩地入君怀的占有欲,或未实现士大夫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心理愿望。要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都是为了体现园主人存在的价值。但21世纪的文化产业园则不同。它的问世第一目的就是将文化遗产产业化,谋求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其首选。其次,今日之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利害攸关。全球游客都可能成为你的产业园的潜在消费者。关键看你如何规划,如何建造和如何营销。

  现在的问题是很少看到文化产业园从选址到规划设计乃至经营管理,重视学习传统园林营造经验以及与民同乐的造园理念。许多文化产业园存在没文化内涵,形式上杂乱无章,毫无美感的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园林进入产业化阶段就可以不讲传统了,就可以随便拼凑了吗?

  三、文化产业园不能重犯“大跃进”错误

  今日的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确存在大跃进现象。具体表现为不耐烦作深入仔细的研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只知道进行量的扩张,不知道进行质的提升。外国的快餐公司,每当要新增一家业务时,光选址就要花半年多的时间。因为需要多方面考量,看区位,测流量。研究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等等。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人家是私人投资的。如果费了老大气力,开张了,结果没人气。入不敷出。那怎么行?可是我们现在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目前全国有不下1300个文化产业园(国家承认的),还不包括在建和准备建设的诸如山东淄博的“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河北秦皇岛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上海的“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海宁的“中国武侠 (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齐齐哈尔的“罗西亚大街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安徽芜湖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北京房山的“高科1号影视基地”; 云南丽江的“云南省影视文化产业试验园”。北京通州的“新乐城” 等等。这些都是在国家主管部门挂了号的,属于规模比较大的。至于规模小些的,那就更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地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园的问世,也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出现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避免地域文化遗产被同化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彰显地域文化个性,不失为明智之举措。但不能粗制滥造,而应走精致化的道路。所以我主张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应该走本土文化路线,辅之以现代高科技手段。这里包括主题选择上应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举例来说.远古大帝舜是中华文化和谐精神的代表,太禹的故事是中华民族跟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经典。在湖北神农架流传的汉族史诗《黑暗传》,在大洪山流传的(涢水祭祀歌》,藏族的《格萨尔王》史诗,在苗族流传的《亚鲁王)史诗,推而广之,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开拓创新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园的题材。至于空间规划,则应该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元素和营造技巧。文化内涵选择上应该立足本国,文化载体选择上应该接轨世界,例如动漫技术在文化产业园中的运用。市场营销方面向发达国家服务业学习。服务方面既要学习外国, 更应弘扬本国的礼仪文化。等等。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本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就不至于老是拿外国传说做主题。

  精致化道路的另一层意思是:我们应该学习英国的做法,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不要过于看重空间载体规模的大,文化产业粪型的全。其实规模再大,类型再全,如果粗制滥造,生搬硬套,照样不能产生吸引力。对于某个街道,某个剧团,如果将某种文化资源成功地进行产业转化,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老百姓感激我们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不支持我们呢。为什么一定要互相攀比园子面积的大小、投资数额的多少呢,当年大跃进狂潮中,我们的土高炉制造了多少无用的垃圾?如今在城乡各地不时还可看到它们的身影。难道我们今天还要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作者:喻学才)

  山合水易机构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or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