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一般性分析

作者: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4-05-15 |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 规划设计
  第一章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概述
  1、 旅游(定义):人们处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流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做短暂停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 发展的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交通便利,旅游意识增强,教育信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宣传效果的影响。
  3、 现代旅游的特点:普通性或大众性、地理集中性、增长的持续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4、 生态旅游:就是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色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上的应用,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以自然环境为主。
  5、 存在的问题:
  (1) 规划方法和旅游产品设计思路较为陈旧
  (2) 部分规划人员缺乏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3) 环境保护规划不具体、不到位
  (4) 对社区参与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重视不够
  (5) 生态旅游的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6) 规划不能很好落实,缺乏监督
  6、发展趋势:
  (1)多学科参与规划,特别是生态科学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旅游目地营销系统等新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可视性,大大提高了规划效率和质量
  (3)社区参与规划和环境教育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
  (4)休闲旅游、研修旅游、体育健身游等成为生态旅游的特色项目和新的增长点。
  (5)规划和建设好生态旅游示范区,促进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
  (6)建立健全生态旅游规划的法律法规
  7、生态旅游规划(定义):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态旅游发展的一种谋划。
  生态旅游规划的目的:正确指导生态旅游业发展,保证其发展符合科学规律,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从而实现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序性,避免盲目性。
  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
  8、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特点:系统性、地域性、特色性、协调性、可操作性、预见性、生态性、综合效益最优化、专业性
  9、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定义):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10、规划设计的层次:国家生态旅游战略、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4个层次。
  11、规划设计的目标:生态旅游规划总目的是正确指导生态旅游业发展,保证其发展符合科学规律,协调生态旅游规划地各方面的效益,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从而实现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序性,避免盲目性。
  (1)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2)社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
  12、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2)保护优先与稳步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6)环境教育和科学教育原则
  13、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1)准备阶段
  (2)调查评价与开发评价阶段
  (3)编制规划大纲或总体规划阶段
  (4)论证决策阶段
  (5)反馈修改阶段
  第二章 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1、1986年保罗·w·泰勒的代表作为《尊重自然》发表,标志着生物中心主义伦理的确立。泰勒的生物中心伦理包括三个要素:倍仰体系“关于自然的生物中心主义世界观”、尊重自然的态度、对道德代理人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规范和准则。
  2、环境伦理对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一)旅游规划者要有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树立人是生态系统中平等一员的观念,尊重自然
  (2)树立资源有价观念,森林、湿地等都有自身内在价值
  (二)以环境伦理学原则指导规划
  (1)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是它的和谐、稳定和美丽
  (2)在规划中保护野生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3)保护好野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
  (4)提倡经济和生态旅游的适度发展,控制规模和合理的游客承载量
  (5)改变传统观念,倡导与自然和谐的新生活方式
  (6)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功能的规划
  (7)尊重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
  3、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
  4、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系统,即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研究内容是该有机统一体的结构、功能、行为、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
  5、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基础理论范畴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
  6、生态经济学理论对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1)明确规划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
  (2)为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各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思路
  (3)重视和鼓励当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
  7、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第一阶段(觉醒阶段)(2)第二阶段(推动阶段)1983年11月世界环境协会成立(WCED)(3)第三阶段(成熟阶段)1992年6月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8、可持续发展概念:
  (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
  (2)社会属性(3)经济属性(4)科学属性
  9、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a、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形式b、可持续的原则适应于生态旅游c、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
  第三章 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1、旅游资源调查是开展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和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
  2、调查中采用标准中的一些基本要求:保证成果质量,强调整个运作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化和量化
  3、调查步骤:
  (一)调查准备(1)成立调查组(2)准备实地调查所需的设备(3)准备多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4)资料收集
  (二)实地调查(1)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区和调查路线(2)选定调查对象(3)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4、调查方法:资料统计法、综合考察法、资源图表法、区域比较法、区域分类规划法、旅游机会调查和评价以及GIS调查与分析方法
  5、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原则:
  (1)突出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
  (2)现状分析与动态发展相结合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4)单要素分析与全面系统评价相结合
  6、定性评价标准:生态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标准是宏观的总体的标准,主要包括品位和特色两个方面。
  品位:是从总体上看,凭借经验,与同类生态旅游资源相比而确定的。
  特色:是从总体上对资源特殊性的描述
  6、 定量评价标准:生态旅游定量评价标准体系确立的基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四章 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旅游环境(定义):是以生态旅游者为中心,以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主要空间范围,并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2、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空间条件下,生态旅游区域环境总体(景观、旅游设施、社会经济)对旅游开发经营和游客的生理、心理及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
  3、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旅游区的环境能够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程度(即旅游环境质量的价值)进行量化分析或定性分析的过程。
  4、衡量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好坏的标准是:是否适宜旅游者及旅游地居民健康地活动和生活;是否适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否适宜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
  5、环境质量评价步骤
  (1)生态旅游区性质定位
  (2)选择评价指标
  (3)确定评价标准
  (4)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估
  ①自然生态环境质量②人文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③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5)提出环境质量评价结论
  6、生态旅游适宜性:指生态旅游区不同地块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如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对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的程度。
  7、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的作用:使生态系统能够最小程度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为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提供依据;为生态旅游活动项目选择提供参考;为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8、生态旅游适宜度分析步骤:
  (1)确定影响生态旅游活动评价因子
  (2)对所确定的因子进行权重赋值
  (3)计算生态旅游适宜度指数
  (4)生态旅游适宜度等级判定
  (5)不同适宜度的开发建议
  9、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对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初步评价的结果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环境后果严重、环境后果不重要、环境后果不清楚。若环境后果不重要,则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若环境后果严重,或者否决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或者改变开发计划以适应环境要求;若环境后果不清楚,则应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规划
  1、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即是为了推动区域的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轻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服务与接待设施、生态旅游经营者、生态旅游者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并使这种负面影响限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内,合理确定生态旅游区环境容量,拟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和有效措施,监测环境的动态变化。
  2、生态旅游保护规划的原则是: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保护第一原则;统筹规划、实事求是原则;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3、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步骤可分为:环境本底值调查及分析评价,环境为题预测分析,环境容量确定,规划方案设计,选优和评审4个步骤。
  4、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内容
  (1)规划目标与原则
  (2)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3)系统结构诊断与分析
  (4)环境影响预测、生态旅游区环境容量计算
  (5)规划方案设计(目标、费用和效益)
  (6)方案选优:确定评价标准与指标,对方案进行选优
  (7)编写规划报告
  (8)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措施及注意事项
  5、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为旅游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旅游地开发在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客容量。
  6、生态旅游容量的4个特点:即客观性、可测量性、易变性和可控性。
  7、环境容量的测算 (见课本118页)
  F0=∑ni=1Si×Ti/∑ni=1Pi(F0是日生态容量;Pi是每位游客一天生产的第i种污染物的量;Ti是各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一般取一天;Si是自然生态环境净化吸收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g/日),该指标一般难以准确测定)
  8、生态旅游的绿色技术
  (1) 同时发热发电
  (2) 太阳能热水系统
  (3) 光生电系统
  (4) 风力涡轮(风轮)
  (5) 生物燃料
  (6) 小型水电系统
  第六章 生态旅游区规划原理和方法
  1、生态旅游产品:是指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场,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
  2、保护区类型:
  (1)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2)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3)珍贵植物和植被自然保护区(4)自然历史遗迹和古生物自然保护区
  3、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1)生态旅游规划的区域必须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相当于实验区的部分。
  (2)生态旅游规划的项目必须与保护区的保护方向相一致。
  (3)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前必须对规划区域内的资源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摸清资源本底和环境质量的本底情况,特别是注意收集保护对象的分布区和可能活动区域,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信息,包括景观环境可视资料,以便在进行道路和设施规划、旅游项目和路线规划、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规划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保护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环境和谐原则。
  (4)在实验区内只能规划建设与生态旅游活动向配套的道路、桥涵、标识牌和其他信息引导系统、观察棚舍、临时休息场所等简易设施,不能修建宾馆饭店和各种娱乐设施。
  (5)如确实需要在使用区规划建设简易和必须的服务设施,如小商店和洗手间,以及生态旅社等,其垃圾和废弃物需收集后统一处理或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对保护区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旅社接待游客的规模不能超出保护区规划的环境容量控制标准。
  (6)保护区内所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都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7)在实验区内有居民居住的保护区,规划应将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发展社区参与的小型旅社、商店和土特产加工业,设施应保持地方建筑与文化特色;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8)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分析旅游活动可能对环境质量和资源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确定必要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指标体系,除自行监测外,还需确定专门的检测机构定期进行抽样检测。
  (9)在保护区入口处或管理部门所作地设立旅客中心
  (10)根据区内旅游、区外搞服务的原则,应在保护区外围规划服务设施。
  4、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
  (1)森林公园开发要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和环境容量规模相适应,充分利用林业局(林场)的原有设施进行适度改造和建设,建筑风格与环境和谐,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
  (3)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项目应充分考虑森林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突出自然野趣和森林保健等特色和功能,建成公众休闲和健身旅游的基地。
  (4)加强森林公园的科学教育功能,向公众普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环保知识,建成科学教育基地。
  (5)规划与社区发展相结合,通过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促进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6)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在项目建设上突出重点,遵循功能分区和阶段性发展、稳步发展的原则。
  5、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地质公园应以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质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和保健旅游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公园。
  (2)以保护地址遗迹景观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地质灾害,坚持可持续发展。
  (3)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依据地质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注重发展经济的实效。
  (4)要协调处理好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景区开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努力创造一个风景优美、设施完善、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旅游观光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质公园。
  6、农业生态旅游:也被称为观光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和人工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内容、田园景观、乡土文化的规划、加工和整理,为游客提供对农业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观光、体验、品尝和各种参与性旅游活动。
  7、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1)生态性和观赏性(2)高科技作为技术支撑的三高农业(3)绿色农业和有机食品(4)参与性和体验性(5)休闲娱乐性
  第七章 生态旅游设施规划设计
  1、公园大门:大门同时具有欢迎游人和阻挡游人的作用,是保护区或公园等给游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旅游区的一种形象宣传。
  2、设计大门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交通安全因素
  (2)管理的需要
  (3)特色因素。
  3、游客中心的规划设计:
  (1)游客中心的位置选择:游客中心在国家公园中有3个可供选择的位置,公园入口处,公园途中或公园的终点。
  (2)游客中心的外观设计:(1)游客中心的高度通常以较低矮的单层建筑为主,颜色以木色或石块的自然颜色为主,其目的在于与周围的环境和谐。(2)游客中心的形状和布局应顺应坡向,利用自然地形,具有一定的变化。(3)在开阔地带也可选择与公园主背景一致和较为高大的建筑形式。
  (3)内部结构与功能设计:游客中心的大小通常根据游客量和周围环境而确定。
  4、园区道路设计,注意问题:
  (1)选线应建立景观分析基础上
  (2)道路线型应顺应自然
  (3)内部道路系统可采用多种形状,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沟通内外联系,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宜利用水上交通。
  (4)景区主要道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
  (5)景区内应尽量避免有地方交通运输公路通过。必须通过时,应在公路两侧设置30~50m宽的防护林道。
  (6)景区应没有汽车道、自行车道、骑马道及游步道按使用性质可将道路分为主干路、次路、游步道3种:
  主干道,宽度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景区内环形主道,与国家或地方国道相接)
  次路,宽度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通往各功能区)
  游步道,宽度1-3m,纵坡不得大于18%。(通往景区内各景点)
  (7)道路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和当地筑路材料合理确定其结构和面层材料,其风格应与景区的环境相协调。
  (8)一般道路应占全区面积的2%-3%,在游人活动密集区可占5%-10%,只有保证这一比例,才能减少游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9)景区中交通工具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以方便、快捷、舒适为原则,同时应结合具体的环境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5、小路系统设计的目标
  (1)对土壤的冲击和破坏最小
  (2)选择景观良好的视觉走廊
  (3)充分利用地形及植物的变化
  (4)需要最少的维护管理
  6、小路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1)假如已有的小路路线及排水良好的话,应考虑与新的小路整合与连接
  (2)地形、地势及高差变化不宜过大
  (3)力求最大的生态景观变化和最少的维护管理经费
  (4)无论季节、地形或气候条件如何,都能允许游客使用及管理人员维护
  (5)小路的起点应容易抵达
  (6)必要时,可将小路置于脊线上,以获得良好的视野,但不宜连绵不断,路线过长
  (7)小路应迂回婉转,以使游客观赏到不同景观及历史的、文化的或自然的资源特色
  (8)主要的小路网络,应该避免引导游客至崩塌地或过度使用的地区。
  7、小路设计的特殊原则
  (1)野生生物
  (2)土壤和排水
  (3)观水和饮水
  (4)安全
  (5)小路路线
  (6)服务设施
  8、小路的设计程序和方法
  (1)踏勘(2)定线(3)环境整治(4)小路建造:包括构建路基、坡面保护、排水设施和涉水便桥(栈道)等方面5、树立指示牌和解说牌6、维护和管理
  9、小路起点的设计
  (1)小路起点处应建在较为宽阔的地带,如果不是宽阔的平地,可依地势巧妙设计
  (2)起点处的设施包括停车场、免冲厕所、解说棚、进入登记箱等。
  (3)停车场布局:根据客流量和环境容量限制进行设计。
  在车、人流以及面积较大的小路起点可设计成椭圆型或矩形多层结构
  (4)解说棚:包括棚顶防雨,主板布置小路图和有关守则与注意事项,注意解说棚一般位于紧邻小路入口的左手,更符合视觉习惯。
  (5)登记处 在小路入口处解说棚附近。
  第八章 生态旅游的市场调查与营销
  1、生态旅游的市场调查:
  (1)生态旅游者规模及构成调查(2)旅游动机调查(3)旅游行为调查(4)旅游价格调查(5)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的调查
  2、生态旅游市场调查方法:
  (1)抽样调查法 ①抽样方法类型②抽样方案设计③样本量的确定(2)问卷调查法①报刊问卷是把调查问卷刊登在报刊上②邮政问卷是调查者通过邮局向被调查者寄发问卷③送发问卷是调查者把问卷送发给调查者④网络问卷是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调查方式,网络调查方式有参与者多,时间限制少,成本低,快捷方便等优点。问卷一般由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结束语等部分组成。⑤常见问卷形式
  3、市场细分的步骤:
  (1)确定市场范围(2)排列出潜在生态旅游者的各种需求(3)选出试产细分的依据(4)进行市场细分(5)综合评价
  4、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因素:
  (1)市场外部条件(2)生态旅游产品的性质(3)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4)市场需求特征(5)市场竞争态势
  5、选择目标市场的方法:
  SWOT分析方法
  6、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
  (1)市场状况
  (2)外部环境条件(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人文环境)
  (3)内部资源水平:是指旅游营销主体可以使用和支配的一切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管理方法以及自身的经验等。
  7、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步骤:
  (1)确定目标(2)制定行动方案(3)可行性分析(4)监督和控制
  第九章 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
  1、社区参与规划的重要性:
  旅游时在社区之间展开的活动,社区是旅游发展的依托,没有社区的健康发展,就没有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社区参与有助于原生文化资源的保护。
  社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可以获得心理赋权,即通过外界对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和传统知识的独特性和价值的认可、增强社区成员的自尊、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激发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社区参与有利于游客获得更为真实的旅游体验。
  生态旅游强调体验真实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只有社区参与,才能通过当地居民的服务、表演、生产、生活等活动,展示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并通过他们对本地环境的熟知和感悟,形成生动有趣、个性化的解译过程,向游客提供真实和富有价值的生态旅游体验。
  最后,社区参与可以确保目的地居民享有经济利益。
  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不仅要满足企业的盈利动机,还要造福于当地社区。
  2、 判断社区是否参与生态旅游的表征
判断社区是否参与生态旅游的表征
 
 
  山合水易机构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or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