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作者:山合水易 | 来源:未知 | 时间:2010-07-30 | 关键词: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构建,乡村,旅游,

最早提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正是省委书记罗清泉。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整个湖北发展旅游的重要举措,而乡村旅游是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作为研究乡村旅游的先锋机构,一直在关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构建。


    2008年7月10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恩施现场办公会议在恩施州召开。会议期间,省委书记罗清泉找到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提出并交代开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工作。


    省委书记罗清泉要求大力发展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探索内生型发展道路,为促进中部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同年7月13日,在湖北旅游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省长李鸿忠表示,湖北将全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工作抓得很紧,可先请专家对《规划纲要》进行讨论。”8月5日,省委书记罗清泉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纲要》上批示。据省鄂西圈办负责人徐新桥介绍,这份《规划纲要》在高层论坛的第十天就出炉。


    8月24日,遵照省委书记罗清泉8月5日批示,省发改委组织中国旅游研究院、省社科院、文史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纲要》进行讨论,并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完善。


    直至2009年7月2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总体规划及交通、生态、文化旅游建设规划的通知》正式确定并下发鄂西圈省级层面的规划。   


    从战略提出到战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鼓点越来越急。到今年,鄂西圈的建设已经走进第三个年头。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已初显成效。3月30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通报,2009年先期开工建设的“鄂西圈十二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截至今年2月底,43个子项目总有35个项目已动工建设,共投资566534万元。


    鄂西圈交通建设如火如荼:神农架机场建设正式奠基,沪蓉西、随岳北、沪蓉高速公路武汉至荆门段已经建成通车,武神生态公路、随岳南、三峡翻坝等高速公路以及荆岳长江大桥等建设进展顺利。同时,郧县至十堰高速公路、宜昌市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利川腾龙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漳河风景名胜区休闲岸泊景点建设项目等,正在准备开工。


    鄂西圈内天然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绝无仅有。圈域内已有国家生态示范区5个,国际自然保护区9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和90%。森林覆盖率高达35.2%。环“一江两山”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已完成50%以上的形象进度。特色民居改造、植树造林、旅游标识标牌、服务区改造、环境治理等工程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今年底,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直以来,鄂西圈拥有众多优质生态旅游文化资源: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和90%。森林覆盖率高达35.2%。但经济贡献却远低于全省GDP的一半。经过一年的努力,总投资60亿元的武当山太极湖新区建设正式开工;投资6000多万元的随州博物馆建成;炎帝神农故里景区改扩建工程已完成一期工程,新景区全面对外开放;随州大洪山玉龙温泉项目落成。宜昌长阳愚人岛度假区、晓峰风景区、柴埠溪索道项目和车溪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襄樊卧龙温泉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一般。鄂西圈内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的建设打造也已开展。


沙市区:发展沙市新旅游打造鄂西生态旅游圈节点


    近几年来,沙市区积极抢抓湖北省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荆州市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公铁水运的立体交通优势和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推动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资源强市转变”的工作目标,明确旅游业发展思路,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战略产业扶持,不断加大旅游投入,全面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节点城市和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高要求推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招商,致力做大做强沙市旅游产业。


    一、树立品牌,打造沙市旅游特色


    抢抓机遇促发展,产品建设是关键。沙市区是荆州市中心城区,由于体制、历史等原因,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局限性。沙市区不为现实所束缚,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牢固树立地方品牌意识,积极打造沙市旅游特色。

 

沙市区现辖6个乡镇场,为拓展旅游市场,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依托长江、长湖资源,突出连片、错位、专业发展取向,把生态休闲农业与长湖观光旅游有机融合,打“长湖”牌,创“农家乐”、“渔家乐”特色,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档次。


    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积极发展农家乐。目前,沙市区“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点现已遍及每一个乡镇场,已发展到120多家,总餐位数发展到5000多个,直接从业人员7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2000多人。一批以“生态家园”、“长湖风情”、“农家小院”为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成为长湖沿途乡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营者成为率先富起来的典型,并带动周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土特产销售业的快速发展。长湖沿线现已形成了集农家餐饮、休闲垂钓、水上娱乐、科研养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景点,成为中心城区市民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在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上,沙市区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几年来,为扶持长湖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区旅游局、区农业局、区水产局及各乡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家乐”、“渔家乐”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及时制定了《沙市区“农家乐”、“渔家乐”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统一规划、一户一案、农户申请、镇村把关、分户实施、政府引导、农户主体”的方式,出台了一系列“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同时,区政府还联合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对“农家乐”、“渔家乐”发放贴息贷款,仅岑河镇10家农庄,2009年就已享受政府贴息贷款80万元。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沙市区“农家乐”、“渔家乐”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二、宣传促销,大力发展旅游项目


    近几年来,沙市区坚持把宣传促销重点旅游项目当作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胆创新促销模式,不断拓展促销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沙市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宣传产品促销。为了更好地把长湖生态农业旅游、长湖风情一条街项目包装好、宣传好,先后参加了中西部旅游商品博览会、省华中旅游博览会、华促会、华商会等活动,积极宣传和推介沙市旅游项目。在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沙市特色旅游商品小胡鸭、逸飞工艺品获得大赛评委和商家一致认可,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扩大了本土旅游商品的影响力。

 

二是规范管理促销。一方面,按照《湖北省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对全区“农家乐”、“渔家乐”开展星级评定,挂牌管理;另一方面,对“农家乐”、“渔家乐”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摸底,重点解决了15家无证经营、服务不优、价目混乱、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目前,沙市区正在积极筹备沙市区农家乐协会,拟出台《沙市区农家乐管理办法》,从开办条件、技能培训、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等方面给予服务和指导,努力营造沙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试点建设促销。今年,沙市区制定了《沙市区生态园建设试点方案》,努力挖掘农庄特色,突出参与性,如民俗表演、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多途径、多形式展示本地文化特色,使农庄功能多样化,使项目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目前,已选择小西湖农庄作为三星级农庄试点,大风车农庄作为四星级农庄试点。沙市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45万元,鼓励农民投资创办农家乐。通过开展“农家乐十大金牌菜”的评比活动,推荐沙市农家乐特色,宣传餐饮文化。


    四是招商引资促销。沙市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招商引资。利用现代传媒发布招商项目,政府网站及各部门网站都有相关的招商信息。同时,沙市区还通过举办“改革开放30年,沙市旅游摄影展”、“沙市旅游礼仪小姐选拔赛”等宣传促销活动,扩大了沙市区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招商影响力。

   

三、建管结合,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十一五”期间,沙市区以迎奥运圣火、创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共投资2500余万元,完成了33条街巷道路改造及综合整治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250余万元,对街巷行道树、社区游园进行了全面补植和集中绿化,完成植树10万余株,铺设色块1500余平米、草坪2000余平米,新建小游园20个,创建了10个市级绿化示范社区,进一步加大了城区美化、绿化、净化力度,中心城区旅游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另外,沙市区积极参与全市“树行风从我做起”活动,对车站、景区景点道路、旅游宾馆、娱乐场所、购物场所按照规范设置公共信息图20多幅、旅游指示牌30多个,多次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旅游秩序,这些措施不仅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而且也改善了旅游环境,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

   

四、科学定位,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融入发展,规划先行。沙市区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蓝图指导下,结合实际,聘请了浙江大学、长江大学专家和具有资质的旅游企业编制完善了《沙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景区(景点)的总规、控规、详规,确定了“十二五”规划中旅游发展四大主体景观项目,即,章华寺4A级景区项目、长湖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涉外旅游码头项目、滨江花园项目,以高起点、高品位科学规划引领全区旅游事业发展。


    一是建设休闲名城。以打造“休闲城市”为核心,将山水园林休闲、文化休闲、娱乐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城市的休闲功能,努力把沙市区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节点城市和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是开发核心产品。完善项目库建设,做好向国家、省项目申报工作。编制招商引资项目手册,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争取签约一批有发展前途、能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旅游项目。筹划包装项目。重点抓好长湖农业休闲旅游项目、万寿园改造项目、滨江花园项目、长湖风情一条街项目。借名镇、名村创建东风,促乡村旅游发展。关沮镇凤凰村、锣场镇渔湖村将继续申报省、市旅游名村创建,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扶持,加快农家乐建设。


    今年,沙市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新引擎的战略部署,为推进沙市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区政府邀请了浙江大学、湖北大学专家教授,省、市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面人士对沙市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把脉”,提出了沙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突出三条主线:一是以水文化为代表的明代万寿宝塔,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国家工程荆江分洪工程、长江大桥和荆州抗洪纪念亭,打造长江水文化旅游带;二是以楚文化和宗教文化浓郁的章华寺,赋有三国传奇色彩的中山公园春秋阁、卷雪楼,打造宗教旅游经典景区;三是以关沮长湖风景区为中心,规划开发“四大特色区域”“八大主题景观”,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把沙市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节点城市和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


巴东县:以“大旅游”思路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近年来,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原来滩险流急的三峡已变得风平浪静,而水布垭景区的开发也才刚刚起步,山合水易认为这些因素都对湖北巴东县的旅游市场形成了考验。


    面对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个发展机遇,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的巴东如何运用自身优势破茧化碟?


营造“大旅游”格局


    巴东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然而,和其它众多旅游城市一样,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探索初期,巴东也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和旅游文化活力不强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这些,使得该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仅为宜昌——重庆三峡旅游线上的一个过境游景区,旅游产值在该县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拥有丰厚旅游资源,却没有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巴东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研究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转化的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的勃兴,仅仅依靠一个神农溪景区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共巴东县委书记李洪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巴东的旅游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对全县的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布局,营造大旅游发展格局。


    为此,巴东县实施“精品带动、区域联动、文化引领、社会化发展”四大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三区一带”空间布局,并且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定位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为龙头旅游区;清江水布垭旅游区为民俗生态旅游区;海拔较高的铁厂荒、银金山则可以打造成高山休闲度假区,夏天避暑、冬天滑雪;县城周围,以长江三峡依托,以浓郁的巴楚山水和文化遗迹为背景,以县城为服务基地支撑,水陆并进,串联地质奇观链子溪、峡谷观光探险巴人河、城市会客厅无源洞和江北乡村农家餐饮,打造环城游憩度假带。


    “目前,我们的这些设想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开发投资者的积极努力下一步步变成现实。”巴东县旅游局局长徐鹏表示。

   

据介绍,目前,巴东县以县城和野三关两个南北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强力打造的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水布垭风光风情旅游区、绿葱坡高山休闲度假区、环城休憩度假带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大旅游’发展格局,不能立足于孤立景点之上,而应加强与周边各旅游区域的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圈。为此,我们积极主动与恩施旅游圈、湖南张家界、重庆境内三峡沿线景点、湖北‘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国际知名旅游区合作,与这些区域建立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景区互推的合作机制。”李洪敏书记介绍说。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巴东一直属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企业多、规模小、综合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李洪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针对这一情况,巴东县按照市场规律,对现有旅游企业进行整合,大力支持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清江旅游发展公司等大型企业为核心的旅游龙头企业发展,建立起覆盖全三峡、全清江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从而拉动全县旅游产业链发展。


    从“看景点”向“品文化”


    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三届青歌赛舞台上,由7名农民组成的“撒尔嗬组合”用一曲粗犷有力的《神农溪纤夫号子》,给全国数十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组合的成员就是来自巴东县的7名农民,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演唱,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巴东纤夫文化、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巴东有丰厚的文化和历史资源,这些是我县又一宝贵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我们一直坚持走‘以旅扬文、以文兴旅’之路,不断促进旅游从‘看景点’向‘品文化’兼容。”中共巴东县委书记李洪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巴东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三峡中心点,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巴楚文化交汇点,拥有独特的人文风情。


    据了解,在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转化过程中,巴东县大力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创作出了大量有特色的文艺作品,不断增强文化的可视性和观赏性。


    近年来,在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巴东县除出版系列丛书、建设民族文化公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特色民间文化文艺演创活动,使其在弘扬中得以保护。如今,闻名中外的“峡江号子”、“撒尔嗬”等已经分别纳入了国家和省的保护名录,2008年,巴东县的溪丘湾乡、野三关镇、沿渡河镇三个乡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按照“三区一带”四大景区的地理区位划分,巴东县将纤夫文化、土家文化、寇准文化和土家族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到各景区中,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地结合,使丰厚的特色文化由资源转为旅游产品。如今,巴东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纤夫文化为主的神农溪景区、突出土家文化特色的水布垭景区、彰显寇准文化的县城旅游中心、环城游憩带和展示土家族民间民俗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四大特色文化旅游板块。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巴东县将在4月17—19日举办以纤夫文化、土苗文化为主调,辅之寇准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精髓的“首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节”。


    “国家级旅游强县”是目标


    巴东旅游东联宜昌,西接重庆,北联神农架,南接恩施清江土苗风情旅游区,是湖北“一江两山”核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将神农溪建设成国家5A级景区,逐步把巴东建设成为三峡旅游的重要战略节点和国家风景廊道。由国家6部委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把巴东置于“二级、三轴、三区、四带”的三峡旅游空间构架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定位就是要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战略节点,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因此,在加大景区建设、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还要抓配套服务体系。”中共巴东县委书记李洪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如今,行走在巴东的街道上,沿途随处可见按照标准规范设置的各车站、景区景点主要道路、旅游饭店、娱乐场所、购物场所、市区道路等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地图牌和道路指示牌。而在神农溪景区,警务室、医务室、工商所、按照国家标准改建的景区星级厕所等一应俱全。


    “巴东旅游的产业发展将紧紧围绕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战略节点,以自然生态为支撑,以土家文化、纤夫文化、寇准文化为灵魂,主动融入国际国内省内州内大旅游,把巴东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旅游强县。”谈及巴东旅游未来的发展,李洪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核心景区的建设力度,届时一个5A级神农溪景区、一个4A级水布垭风景区和以无源洞、巴人河为代表的一系列3A级风景区将呈现在中外游客面前,巴东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恩施市:力争打造成“鄂西圈”知名旅游目的地


    7月6日,在恩施市举办的美厨娘乡村厨艺大赛,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让专家、州内外人士为该市各地厨娘高超厨艺感叹不已。据了解,恩施市此举旨在通过比赛促各地农家乐提档升级,并更好地服务于正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


  近年来,恩施市围绕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抢抓“两路”建成通车机遇,狠抓恩施大峡谷等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去年,该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统计数字表明,到去年底,全市共接待游客16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8.98亿元,今年“五一”,恩施市旅游更是出现井喷。


  加强旅游配套产业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为此,恩施市一方面向上争取资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大力引导旅游景区沿线农民参与旅游配套产业中来。在该市的争取下,省委书记罗清泉在该市“616”工程汇报会上明确要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大力支持恩施市旅游产业发展。

 

恩施市在“五一”过后迅速启动了大峡谷综合服务枢纽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600亩,计划总投资28968万元,目前该项目得到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的支持。据了解,项目建设内容为修建游客换乘中心、餐饮中心、休闲娱乐中心、购物中心、宾馆酒店、小区安置中心及组建旅游服务车队等。其中,一期建设内容主要为修建约2000个车位的停车场,总投资约4500万元,该市还要求一期建设工程必须在9月30日之前能确保停车。


  与此同时,恩施市各相关部门正围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要求,对初步规划的恩施大峡谷景区沿线等八条旅游线路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并要求在科学规划,突出民族风格的前提下,高标准、高水平、高速度地将把这八条线路打造成一条靓丽的风景带,最终达到‘让游客养眼、让农民致富’的目的


  目前,恩施大峡谷景区沿线屯堡乡、沐抚办事处花枝山村、马者村、高台村、营上村等地的民居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所有民房都按照具有土家特色的风格进行统一装饰装修,有关人员透露,初步计划在改造民房的基础上新发展农家乐,力争将沿线重点改造的民房都发展成能接待2至3家自驾游游客并带有相应标准间的农家旅馆。

 

在配套产业发展上,恩施市还进一步规范了导服行业,年年开展了以提高导游综合水平的导游大赛,并对各景区讲解员进行了培训,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7月5日,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兴於带队的考察组在对恩施市相关旅游配套产业发展进行考察后,对恩施市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要求该市通过旅游配套产业建设,进一步打响“恩施大峡谷”的名片效应,提高恩施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谷城县:生态为体、文化为魂、创新为要,全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节点


    谷城县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何融入全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将当地旅游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是摆在谷城县的一个重大课题。多年来,谷城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产业,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条例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全省旅游强县为抓手,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旋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强化市场开发,提升服务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之路。谷城县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先进县”。南河镇被评为全省“旅游明星乡镇”,并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湖北旅游名镇创建重点支持单位。薤山被省政府授予襄樊市唯一一家省级旅游度假区。薤山、南河风景区分别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五山堰河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湖北旅游名村创建重点支持单位。主要做法是: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用科学规划引领旅游业发展。科学规划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近几年来,县级财政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编制了《谷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薤山(南河)核心景区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南河入口处和大码头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五山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谷城老街历史地段价值研究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确立了“四区一带”(以承恩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南河、薤山为核心的观光度假旅游区,以五山堰河为核心的田园风光旅游区,以城关老街和后湖汉江湿地为核心的城市观光休闲旅游区,开发汉江旅游风光带)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同时,严格规划管理,杜绝违规建设,确保旅游开发建设的有序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全县所有景点建设全部纳入旅游规划管理之中,切实做到了“三不开发”,即:没有规划不开发,没有规模不开发,破坏生态不开发,为谷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


    二是以打造品牌为目的,培育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既是体验性经济,更是注意力经济。发展旅游业就是造概念、树品牌。我们立足于“神农植谷地,山水大看台”的旅游业发展形象定位,策划把谷城建设成为具有三大特色文化、三大主导品牌、三大主题公园的旅游胜地。“三大特色文化”:即把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依托谷城是神农文化的中心地带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三元(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交汇,五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存,具有古今一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特质,重点培育和彰显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西洋文化。“三大主导品牌”:即突出旅游品牌建设,依托山水画廊南河“小三峡”、千年风水古刹承恩寺、天然氧吧避暑山庄大薤山、世外茶园五山镇等旅游景点,围绕休闲、避暑、康体三大主导品牌,开发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三大主题公园”:即建设以薤山旅游度假区为主的森林公园,以南河风景区为主的地质公园,以汉江与南北二河交汇地为主的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形成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格局。


    三是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打造“一线十珠”循环旅游圈。一方面,集中力量搞好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交通大提速、旅游大发展,这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们把旅游交通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工程,按照“横连东西、纵贯南北、水陆并举、全县贯通”的思路,斥巨资实施了高速公路出口路、谷水路、洪胜路、谷南路城区出口改造工程,对进入景区的道路和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实施了通达、通畅工程,打造了“一线十珠”循环旅游圈,构造大旅游格局。同时,按照内连外接的要求,加快襄樊到谷城、谷城到保康、谷城到南漳、谷城到十堰的旅游通道建设,把谷城的旅游交通融入全市全省旅游循环线,形成了四通八达旅游交通网络。另一方面,突出配套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按照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思路,将城建规划与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互为促进。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亿多元,新建了王府、怡谷、东方三个具备四星级条件酒店,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大大提升。


    四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工程,不断完善旅游景区功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品位。近几年,我们先后在薤山修建了女儿峰生态路、楠竹园步行道路,实施了景区亮化美化工程;在南河打造了桃花溪精品景点、娘娘洞飞降项目,新建生态停车场2000平方米,全方位打造入口景观带,实施镇区、景区视线范围内住户房屋立面改造,推进景区景点“厕所革命”,改善旅游船舶安全设施,使景区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建成了堰河游客接待中心和由13栋古朴典雅的乡村别墅组成的“堰河人家”及60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使景区旅游功能逐步完善。冷集、庙滩、城关依托江边、路边、库边大力发展“农家乐”,建成了汉江渔村、绿色港湾、石龙沟山庄等成规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区。


    五是以旅游商品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旅游商品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扶持旅游商品的生产,培植了具有谷城特色的“拳头产品”,使五山“玉皇剑”茶叶、“申欣”根雕、“春又生”野菜获得快速发展,知名度和规模迅速提高。申欣根雕经过不断发展,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00万元,成为鄂西北最大的根雕生产基地。一批旅游商品如豆腐乳、矿泉水、茶树油、土鸡蛋、竹木工艺品、奇石、野菜等迅速走入旅游市场。中国第一高度的霸王醉酒名扬全省,走向全国。品质高、包装精、文化气息浓的“汉家刘氏”茶和筑阳翠峰,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欢迎,创出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形成了规模。堰河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组织批量生产腊蹄子、干鲜食品、土鸡蛋、茶叶等系列商品,创出了“堰河香”品牌,商品供不应求。2008年农民分红率达到30%。


    六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持续不断开拓大市场。研讨确定了“神农植谷地、山水大看台”谷城旅游形象口号,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在香港有线电视《直通世界》栏目播放谷城旅游专题片,在《湖北旅游》杂志上大篇幅宣传谷城旅游,在襄樊、武汉等地召开谷城旅游推介会,在《襄樊日报》、谷城电视台开辟“创建湖北旅游强县、发展谷城旅游产业”专题栏目,营造了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先后举办了“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国国画大师“名家画名山”、“名家拍名山”、“骆驼杯”薤山古树名木认养暨生态薤山摄影大赛、首届“玉皇剑”杯鄂西北茶王茶艺大赛暨农村生态旅游节、汉江湿地保护与开发高层论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与谷城旅游发展论坛、“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圣土采集仪式、“谷城博览会”等多项活动,旅游创建的文化味道更加浓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明显提高。

 

七是以规范管理为准绳,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管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县旅游行业管理的实施办法》,近几年持之以恒地开展了以“景区创A、宾馆创星、企业创优、个人创佳”为主要内容的行业管理工作。首先,注重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制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利用职业高中和劳动就业培训两个阵地分期分批轮训旅游从业人员,还专门组织培训了20名兼职讲解员,开展了谷城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其次,注重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行业标准,积极开展景区创A、饭店创星、农家乐规范、厕所达标工作。薤山、南河巩固3A创建成果,正努力向4A级景区冲刺。县宾馆率先在全市县级宾馆中获得绿色饭店“银叶”级称号。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品牌初步形成,堰河村被确定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同时,我们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农家乐”规范发展工作,在五山、南河、茨河开展“农家乐”规范发展试点工作,树立了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点。堰河银杏山庄今年被评为全省首家四星级农家乐。第三,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经常性开展旅游、工商、卫生、公安、文化、交通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行动,打击违规经营、假冒伪劣、欺客宰客行为,净化了服务环境。第四,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旅游安全放在突出位置,逐级制定了《应急预案》,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在游客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全县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保持了零事故记录。


创建“旅游名村”:纳入鄂西景区景点,进行点线整体策划。


    结合国内外旅游景点的开发经验,北京山合水易认为,创建“旅游名村”的活动,不应只是各地单一的乡村旅游开发,而应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将其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来统一整体策划,以形成鄂西圈内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名村”的相互拉动效应。


    建议活动举办方通过有关部门,在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各试点村的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及旅游产品进行深度调研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做好联线联点的整体规划。并结合交通、资源等方面的状况,通过合理的线路编排,使圈内分散的景区景点与“旅游名村”能够联点成线、联线成片。同时,针对各试点村的不同特色,相继开发出“森林人家、巴山苗寨、鄂西土家、滨湖渔家……”等绿色生态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出:鄂西自驾游、温泉度假游、滨湖休闲游、神龙探险游、武当健身游、生态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及田园采风游等旅游精品路线,实现鄂西圈内各项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体开发。


山合水易观点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提议,鄂西的发展壮大必须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下一步,鄂西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实现四大突破:


    一是必须要在思想、理念上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目前,从整体上看,鄂西所属各县的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旅游的人气指数还比较低。实践告诉我们,旅游是大智慧产业,旅游是大手笔产业,旅游是大气魄产业,非一般号召、一般投入、一般力量所能为。我们必须在思想上、理念上,突破自我,牢固树立“鄂西不仅仅是鄂西人民的,不仅仅是湖北人民的,而是中国的鄂西,世界的鄂西”的观念,必须用国际化的理念来谋划发展,否则,我们的旅游只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


    二是必须要在景区建设、项目建设上挑战县域、突破县域。项目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一般的项目只能是一般水平的旅游。发展鄂西旅游必须以大项目做支撑,必须树立“全局一盘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的思路,切忌区域内景区开发同质化,用系统化的思维谋划旅游景区的系统化开发。只要我们能够打造出世界级的景点,搞好与之相配套的项目措施,不愁鄂西旅游不扬名于世界。


    三是必须要在体制、机制上挑战传统、突破传统。破解旅游业发展投入不足、开发不够、特色不明等诸多问题,必须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行政体制和政府运作机制在一定阶段内可以推动旅游业发展,但要真正把旅游做强做大,还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只要通过市场主体来开发、经营,旅游业才能走得远,才能使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星星变月亮、指头变拳头、加法变乘法”的效果,形成大投入、大发展局面。


    四是必须要在旅游营销上挑战常规、突破常规。旅游经济是概念经济,概念来源于文化、来源于市场。搞好区域文化与市场的对接,是突破性发展鄂西旅游业的要害所在。所以在旅游营销上,要坚持文化活动常规性与创新性并举,宣传活动阶段性大规模与经常性小规划并举,要坚持营销公司专业化运作与政府造势并举,营造持续而不间断的、鲜活而不是呆板、参与式而不是唱独角戏的旅游营销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旅游的品牌形象根植于游客们的脑海里,才能引导游客们在心理上形成“不到鄂西遗憾,不到鄂西后悔”的诉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