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最新研究 > 乡村振兴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一、生态保护的前提与商业开发的重要性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同时,湿地在城市和郊野都是重要的生态地标,湿地环境建设能彰显出一个城市和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因此,保护湿地是应当变成广泛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能够转化成为一种全民行为。
然而,湿地保护并非意味着全盘封闭,绝对禁止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当前湿地日益衰退和减少的情况下,以湿地恢复与人工湿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重塑工程成为热点,如果只保护而不利用和开发湿地,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湿地本身的保护:这突出地表现为“僧多粥少”,有限的保护经费往往使得湿地保护工程难以长期为继。
相反,利用湿地丰富的生物种群多样性,秀丽怡人的自然环境,合理发挥湿地的旅游休闲功能,能带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
1、湿地观光、湿地游乐、湿地服务业等方面的经济收入;
2、湿地旅游的开展能提高湿地的知名度,带动相关湿地加工产业、湿地种植业、湿地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经济收入又可以投入到湿地保护之中,形成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同时,人们通过参与湿地旅游,增进了人与湿地间的关系,增强了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因此,湿地旅游产业的引入,又反哺了湿地保护工作。由此可见,湿地旅游与湿地保护开发是弓与箭的关系,只谈保护,箭飞不远,没有保护,湿地旅游之弓便毫无用处,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综合考虑湿地保护与湿地旅游的关系,才能弓起箭飞,百步穿杨,既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又发挥了湿地的价值。
因此,山合水易认为,通过湿地休闲旅游的开发,将湿地作为生态科普与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建立起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最佳平衡关系,应成为当前湿地保护地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二、湿地休闲旅游开发的三个理念
湿地休闲旅游的开发,是以多样生物系统为基础,以多彩景观环境为背景,以多元游憩方式为依托,以多元收益方式为理念,以多重社会经济效应为目标的开发模式,最终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物多样化、景观艺术化、科普游憩化是其开发重要的理念。
1、生物多样化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因此,打造湿地环境、恢复湿地生境,是实现生物多样化的根本途径。
根据湿地类型、恢复目标及湿地现状入手,从土壤基质、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与生境改善、湿地生态水管理等方面打造环境,吸引动物栖居,构成湿地完整的生物群落。
2、景观艺术化
在湿地恢复和湿地生境打造的前提下,对景观进行局部艺术化改造,形成大地艺术作品,成为观光吸引物。景观的塑造过程与湿地恢复和形成是并行的,既节约了景观再造成本,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景观。如我们在汉石桥湿地恢复项目中,通过框植围隔等手法,将大片的芦荡打造成“万鸟齐飞”的大地艺术景观,既恢复了湿地本底,又形成了震撼性的观赏吸引物。
3、科普游憩化
湿地旅游本身具有很强的科普教育意义。寓教于乐是更易于青少年群体接受的方式,运用游憩化手法设置科普体验产品,将湿地生态文化和游乐设备及游乐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题娱乐教育相融合,强调人与湿地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度体验。
三、湿地休闲旅游的开发模式与手法创新
在上述核心理念指导下,山合水易提出了湿地休闲旅游开发的“五个圈层”理论,即:湿地核心圈——科普体验圈——景观游憩圈——亲水游乐圈——休闲度假圈,这五个圈层是以湿地核心圈为中心的逐步扩展结构。
湿地核心圈是以核心保护区为主的湿地景观区,重在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而围绕湿地核心区的四个圈层则是湿地休闲开发的重要载体,并形成了四种创新开发模式与手法以及相应的创意产品。
1、科普化游憩方式创新
科普化游憩方式就是将传统静态的科普方式或室内的体验科普内容转化成为以湿地环境为依托,最大程度拉近人与自然距离,利用动植物动态实景进行科普的方式。
动物探秘与观鸟创新,包括营帐式、地堡式、水下连廊、剖面墙、单面玻璃墙以及潜望式装置等多种方式。
多种创新科普体验装置,包括动物眼睛看世界、湿地万花筒、“找不同”迷宫、湿地生态系统积木等。还可以从人的感官系统出发,从体现湿地生物的声、形、色、味等方面进行游憩创新。
另外还有将科普内容转化成为游憩环节中的景观小品或户外场景,让游客在观光的过程中探秘,实现在实景环境中的体验式科普游憩方式。
2、植物配置的景观化创新
(1)打造手法创新
除了常规的手法之外,大地艺术手法更能引起有游客的共鸣,成为游客的视觉盛宴。湿地中主要是以大地艺术与景观花海为特色,打造其独有的观光吸引力,大地艺术是湿地恢复的重要手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以创新性思维与艺术性手法形成具有景观震撼性的湿地景观,增加湿地自身的观光性,同时大地景观又是动物及鸟类的最好栖息地。
大地艺术的另一种做法是主题化景观创意手法,如东部华侨城的“湿地警示”系列,通过鲜明的红色雕塑,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打造出独特的观赏意境。
(2)植物配置创新
湿地植物除了常见的芦苇群落、菖蒲群落外,还有适宜当地生长的各类水陆生植物,北方如香蒲、梭鱼草、千屈菜、雨久花、鸢尾等。此外,还可以引进栽培王莲、淡黄色荷花、紫叶美人蕉、花叶芦竹等景观效果好的新品种,在不同的观景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花期等,形成特色景观;包括从坡岸到深水区不同地形的植物配置,将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有机搭配,如利用水生花卉植物造景,借助艺术手法,可以采用花海的概念,通过花岛、花瀑、花廊、花汊、花溪等各种方式,形成独特的景观卖点。
(3)配景方式创新
对于所打造的植物景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看,景观效果也不相同,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结合日出、日落、观潮、听涛、溯溪等多种方式,结合人工彩虹、景观跌水、夜景大地艺术等方式,增加吸引力,形成可体验、可消费的特色观光产品;
3、湿地休闲与游乐项目创新
(1)以营地为核心的休闲基地
湿地生态营是集合木屋、房车、野营地等设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与活动区。
依托湿地所提供的独特环境本底,设置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以营地为核心的郊野体验项目。
特色露营地:除常规的自驾车营地、帐篷露营地之外的,更具有私密性的特色旅馆营地。包括木桶旅馆、Pipe Inn(管道小屋)、漂浮的家、鸟巢树屋等。
野趣木屋:在湿地水岸建设的木屋别墅,或在湿地中通过清淤堆岛的措施所建的浮岛木屋。木屋中提供餐饮、康体美容等服务,在水一方的幽雅环境、听蛙鸣虫唱,为游客营造出最具浪漫色彩的休闲环境。
水晶营帐:水晶营帐是外观为帐篷形状,以玻璃为主要建材的湿地小屋,屋内通透保暖,视野开阔,如同徜徉在自然绿色之中。可将其作为营地区的生态会所,结合以非主流景观为特色的木屋建筑作为景观卖点。
(2)以湿地环境为依托的康体游乐项目
湿地能有效调节气候,吸引并沉降污染,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因而提供了康体游乐的良好环境本底。
主题化游乐
主题化游乐项目前景广阔,依托湿地资源可以开发具有科普与游乐双重意义的主题游乐项目,特别是乐水、亲水、戏水类型的项目。
史前湿地部落:动态体验史前的湿地景观(如巨型蕨类植物、雨林风貌、恐龙居所、已经灭绝的湿地植物再现等等),人与湿地的关系,湿地进化与发展等;这些景观都可以成为动态的道具,游客穿梭其中,充满了惊奇与刺激。
湿地时空隧道:通过漂流或湿地游船、小火车等项目,让游客体验湿地的进化、演变。
鸟类的迁徙:以模拟化的手法体验鸟类的迁徙(游客被放置在模拟飞行的容器中,并可以俯视大屏幕中虚拟鸟类飞行过程中的所见,可以感受环境、气候的变化与各地的不同的鸟瞰风光)。
湿地之夜:室内项目,在室内虚拟湿地环境,游客置身其中,可以感受湿地夜间的动物与植物及各种自然界的光亮、声音等,是一个以聆听为特色的体验项目。
天籁之音:与湿地之夜相呼应的以聆听自然声音为卖点的室外项目。在水中或水岸的景观小品内设置感应设施,游客经过或踩踏时会感应自动播放湿地的自然音乐,由流水、蛙鸣、鸟唱、风声、涛音等构成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
湿地迷宫:利用不同湿地的优势植物物种与环境,结合水系整理、土方堆积,建设如芦荡迷宫、红树林迷宫、港岛迷宫等。如占面积为2万亩的大纵湖大芦荡迷宫已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吸引众多湿地旅游者纷至沓来。迷宫沿途还可设藏宝点,游客可在探寻迷宫出路的时候“寻宝”以增加游兴。
湿地水主题游乐:以湿地水环境为核心的游乐方式,包括亲水、浴水、临水、戏水、入水、借水、观水、听水、滨水等等多种利用水体、进入水中、借用水景的方式。
康体运动
在康体运动方面,可以利用盐碱地、荒坡地及湿地周边环境打造:
湿地康体系列:水上瑜伽、湿地生活馆、湿地美容馆、湿地专护会馆、天籁小屋(聆听疗法)、地热池、沙疗场、泥疗及各种利用湿地植物提取物和动物资源的养疗项目,如蜂疗、天然药草spa、湿地特产精油按摩、中草药瘦身手足专护、仿生健身等;
户外运动系列:具有拓展训练功能的水上索道、浮桥、软梯等;攀岩墙、射箭场、水上高尔夫练习、推杆岛、沙地运动;还有赤足溯溪、小型激流回旋等。
湿地实景演艺与空间观赏形式的创新
湿地是地球上最好的生态舞台。多种形式的实景演艺是湿地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认为,至少有三种形式可以考虑:
第一,湿地交响曲,以水生植物群落和天然芦苇荡为背景,辅助以人工养殖的鱼类、鸟类活动。游客可以在观看湿地景观的同时,佩戴可以放大自然界水流、鸟鸣、动物活动等各种声音的耳机,感受自然界动植物栖居环境的意境;
第二,以湿地为背景,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形式与节气习俗,开发由地方群众参与的特色民俗演艺活动,展示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景象;
第三,打造绚丽的夜景湿地实景演出,完全通过声光电等元素,将夜间的湿地打造成多彩大地艺术,随着光景的不断变化、各种自然界声响此起彼伏,交织成一幅其妙的动感画卷。
(4)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商业休闲产品创新
湿地休闲旅游的开发应当与民俗活动与文化体验紧密结合,吸收当地农民的充分参与,向游客提供湿地民俗体验。如杭州西溪湿地,在开发上将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设置了茶舍、渔村等项目,形成了野、雅、韵的休闲氛围;北京汉石桥湿地项目所在地杨镇自古商会发达、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有“排市列肆,食多聚也”的赞誉,在湿地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挖掘和利用本地民俗文化,结合湿地的农渔产品,可形成Wetland village(水上渔村)、Floating Market(漂浮市场)、水上大舞台、湿地船街等特色体验项目。
这些经营性项目,既解决了区内旅游综合配套问题,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提供了平台。
4、度假产品的主题化创新
湿地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景观型与民俗型两类度假产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心灵净化”、“健康管理”和“风情野奢”三大类型的度假产品。
(1)度假产品创新的原则
从度假的角度来说,必须具备三个前提:
第一,湿地不是度假产品的载体,而是背景。是以湿地休闲为延伸的产品形式;
第二,必须以绿色理念为指导,在景观与建筑形式上必须与湿地融为一体,并贯穿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定位零排放理念下的开发模式;
第三,必须面向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保护参与感的高端市场,形成湿地永续发展理念下的高品质生活方式。
(2)主题化产品创新
心灵净化
心灵净化是湿地休闲项目的永恒主题,这一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活动与内容进行支撑:
有活动:面向观鸟、摄影、书画、环保、慈善等社团、俱乐部及圈子,开展有组织、有主题的多种活动;
有内容:通过植物配置、色彩调配、景观小品设计等方式,打造一种促进游客自我醒悟、沉淀、反思的环境。
健康管理
湿地环境是核心载体,以湿地环境和景观开发的度假产品,可以提供以会员制为基础的高端养生、康疗、健康管理服务,特别是利用温泉、矿物盐、深海泥、乡土药材、植物精华提取物及特色膳食等开发的健康保健产品。
风情野奢
野奢的概念就是野趣但充满享乐。强调风情的目的就是度假产品的主题化,也就是说要形成有文化内涵的体验要素。无论是民俗符号还是异域风情,都是差异化与特色化服务的基础。
风情野奢就是要形成“奢而不华、大巧若拙”的感觉,充分挖掘人在融入自然状态下的极致感受。
综上所述,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为湿地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湿地休闲旅游的引入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部分地用于“反哺”湿地保护与湿地恢复工程,破解湿地自我造血及的发展难题。
湿地休闲旅游把湿地环境内的自然资源、农业或渔业生产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其资源和环境优势,实现了生态建设、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同步发展,同时,湿地旅游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了社区和地方的产业结构、本地农民(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推动本地经济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