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新闻资讯 > 专家专栏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这表明,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小城镇特别是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但不能忽视的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二是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三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四是城镇建设贪大求洋,缺乏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
解决“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化速度、质量、效益和影响明显提升。特别是一些地方,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小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路子。
以浙江为例,浙江自古是鱼米之乡和富庶之地,人文历史厚重,自然资源多样,小城镇发展基础好、起步早,建成了一批包括水乡乌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等风格多元、风情浓郁的特色小镇。浙江在特色小镇发展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笔者还了解到,今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每个小镇3年内完成5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集中精力和财力,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这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当城镇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起步加快发展;达到50%时,进入快速发展期;达到75%时,进入平稳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城镇化发展重点从数量提高向质量转移的关键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速6.9%。从经济数据分析看,整体经济运行仍是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呈现下行走势。在消费和进出口短期难以有效改观的情况下,要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城镇化带动投资。长期以来,小城镇是投资的薄弱环节,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要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新一轮投资的重点。以特色小镇稳定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小城镇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一产基础扎实,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丰沛,农村转移劳动力充足,具备发展二、三产业的基础条件。一些地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立足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打造新的产业升级版和经济增长极。特别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四化同步”推进。这样也可以特色小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小城镇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特色,有极强的人口聚集和市场发育能力。小城镇具备土地费用、投资门槛、交易成本低等优势,聚集了大量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济组织,创业和就业潜力巨大。特别是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为全民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此外,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和生活成本低,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实现城镇化。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可以避免高房价、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大城市病”。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让城市公共服务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解决小城镇和农村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特色小镇发展,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以特色小镇改善民生。
特色小镇关键是突出特色
加快中国特色的小镇建设,首先要立足自身环境和资源禀赋,把握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和把握小城镇发展的特色并且要突出特色。
资源环境方面,小城镇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开发的土地、淡水等后备资源宽裕,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供给充足、价格低廉。特别是在当前资源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约束越来越紧迫的形势下,小城镇独特的资源环境特色,正在转变为发展的竞争优势。
产业优势方面,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优势,小城镇选择适宜的特色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的小城镇毗邻城市,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工业。有的小城镇农业资源丰富,加快建设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一乡(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有的小城镇环境优美,主要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旅游农业。这些产业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大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了乡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从小镇的历史文化特色来看,文化历史,是城镇的灵魂。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文明历史悠久,许多历史文化都发源于农业农村,集中展现在村镇。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相比,小镇建设大多保持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彰显区域特色、体现村风民俗、传承优秀文化,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要坚持和突出小镇的历史文化特色,防止千篇一律,实现个性化发展。
此外,从小镇的管理制度特色来分析,小城镇以血缘、亲缘和族缘为纽带结成的区域共同体,在小城镇发展和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一些地方积累和形成了较好的乡规民约,倡导互帮互助、注重邻里和谐,这些优秀的乡村治理传统和管理制度要继续坚持和发扬。
以产业为核心
发展特色小镇,涵盖内容丰富多元,但最核心的是产业。发展特色小城镇应从产业抓起,依靠产业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提供服务。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实现产镇统筹和协调发展,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从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为中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
一是从资源优势出发,确定主导产业。
产业是人口合理聚集、城镇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小镇的自然资源、人口结构、产业基础等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确定小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充分考虑区域定位,做好小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依托主导产业,形成拳头产品,引领市场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聚集,提高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发展,通常指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和融通发展。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推动形成产业聚集,可以畅通产业信息、增强产业活力、节约交易成本,形成产业抱团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效应。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代表,是产业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在一定程度上,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在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用地用电、产品流通等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产业链条上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各相关主体,建立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和经营主体发育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是发展配套产业,提高综合发展能力。
在小城镇区域范围内,一、二、三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要结合各自条件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特别是要立足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产业功能拓展,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三次产业综合发展能力。
五是突出特色优势,创新品牌市场。
建设特色小镇,主要体现是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发展特色产业,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千篇一律,要加强创新和品牌建设。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用特色品牌占领市场。
六是产城融合共建,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产城融合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产必有城,有产则城立则城兴,有城无产则城衰则城空。产业自身发展,不仅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各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丰富城乡市场供给,还能推进城乡资源平等流动,带动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要把产城融合共建摆在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位置。树立“以产立城、以产兴城、以产聚人”的发展思路,实现产、城、人的融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等同于“房地产化”,忽视了产业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应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化,以“产城一体化”***“城镇房地产化”困局。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正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速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面临一些发展难题,如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产业城镇化,造成了城镇就业难、农业转移人口融入难、城市公共服务难等相关问题。
各地应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大力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产兴城,最终提高城镇化的吸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