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新闻资讯 > 专家专栏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一、旅游规划的核心价值
1. 旅游规划的特性
(1)旅游规划的定义
旅游规划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完整而全面的定义,但规划业界普遍认为旅游规划应当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它要求规划编制者要以动态的视点统筹全局,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指导性和可预见性的方案。
(2)旅游规划的任务
旅游规划的对象是“某个地域内的旅游系统”。这就决定了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地域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局部吸引力,综合平衡旅游系统内部各个体系(游历体系、支持体系、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旅游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
从根本上来讲,所有涉及到土地利用的规划,都是对土地资源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思考与谋划。但与传统的国土资源规划如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不同的是,旅游规划必须在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旅游业对人类福利及环境质量的最优贡献的过程。
因此旅游规划首先是为旅游产业和旅游系统服务,由于旅游业本身的特点,其发展的最优结果的求解过程往往不是以实现该产业独立的效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是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这使得旅游规划不只为旅游业一个产业服务。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规划项目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2. 旅游规划的核心价值
认识到旅游规划与传统资源和产业规划的不同之处,就不难总结出旅游规划的核心价值。这里所谓的核心价值定义为“旅游规划区别于传统规划的本质特点”。旅游规划作为一种规划理论和方法,当然首先必须继承传统规划中那些基本手段和基本原则,那么与传统的规划相比较,其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创新,创新之处在实际应用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能否发挥出新的效益呢?以下通过对旅游产品、产业和社会事业属性进行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1)从旅游产业和产品的角度看
如果把旅游规划视为一种新的规划视角和方法,它的诞生无疑是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结果。旅游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必需,其市场需求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旅游对整体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集中于一定地域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旅游产品和纵横交错的产品渠道要更好的为市场服务,无疑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组织策略和发展思路。
因此从旅游产品生产的角度看,旅游规划中的“规”有控制、规范的含义,“划”有计划、谋划的含义,可以视为对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整体控制与计划。由于旅游产品本身的复杂性,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的多个部门和行业,关联到经济活动中众多的生产实体和利益群体,旅游规划必须以建设性、预见性的思路来协调这些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同时充分发挥规划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出动态、新颖的解决方案。
(2)从旅游的社会事业性角度看
由于旅游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基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吸引力”为基础,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就应该兼顾这两方面的需求。通过“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延续来提供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和时间,进而实现旅游吸引力的可持续的增长和更新”,而不是像上述传统规划那样仅仅着眼于土地的合理分配和资源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规划的诞生,不仅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从职能上弥补了传统规划“重开发,轻保护;重结果,轻过程;重物质,轻文化”的缺陷,在调查和规划阶段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3)旅游规划的核心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规划同所有传统的土地规划和空间规划相比,其核心价值也就是不同于传统规划的创新之处,而且能够将其与传统规划相区别开来的地方在于它至始至终强调一种全新的理念:要求把首先满足自然人的需要而不是法人或其他投资主体的需要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要求所有的规划方案和实施过程从具体方法上应该在全面和充分的研究旅游活动参与者特点的基础之上,制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并围绕这一核心来制定土地和其他相关资源的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以保证这种交往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可规范性。也就是说,旅游规划与传统规划相比,其核心价值是重视和研究自然人本身。
这种新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对自然人的重视有什么必然性和必要性呢?传统规划为了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不得不以土地或其他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作为思考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以土地或其他资源的开发价值和规模的实现来约束参与者的行为,把资源开发的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比如著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向家坝水利枢纽工程、九寨黄龙机场、攀枝花矿业基地的建设及其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就是典型的资源规划与建设模式,从水利、矿藏资源调查研究、交通工程选址,到主体工程建设,再到周边聚居点和城镇的建设,最终实现产业的集群和规模效应。因此传统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村镇规划,或者是更大空间尺度的国土资源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工农业产业规划,无一例外的是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和首要目标。
旅游规划则是通过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来制定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步骤,是把人的交往与交流放在首位的。与攀枝花矿业工程、三峡工程的例子相反,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的建设,就是为满足人的交往而牺牲土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因为按照传统的规划思路,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市建设大面积的低密度展览馆无论如何都是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背道而驰的。其原因在于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保证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交流基础之上的产业,因此旅游规划和项目建设至始至终都应该强调对自然人的生存方式的关注,强调对自然人之间的交往及其实现过程的关注,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产业规划与以人为本
1. 什么是以人为本
党和政府对以人为本的解释是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作为自然人个体的那些合理合法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不断满足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诉求。在物质财富已经能够普遍消除绝对贫困的今天,以人为本则应该尤其注重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发展。
美国学者马斯洛认为人的心理需求有五个层次的追求:最低的层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如温饱之类;第二层次是对安全的需求,如不受到外来的威胁,有相对固定的住所;第三层次是爱他人与被爱的需求;第四是受到尊重的需求;第五也是最高的层次则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旅游行为的产生是建立在第三层次以上的,旅游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融合较高层次心理需求的过程。旅游过程中,人与物、人与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归根结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深刻唤醒人们心底里爱与被爱的期望,赢得信任与尊重,进而理解生命的真谛,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2. 以人为本的规划为什么难以实现
既然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那么所有物质和技术层面的规划都应该顺理成章的做到以人为本。但由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导致大多数传统的规划项目甚至景观和建筑设计本身,难以转变其为资本服务的身份,真正做到以活生生的人为规划设计的根本。这在传统的城镇规划、产业规划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规划规划,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说法在业内外甚至还得到普遍的认同,这不仅仅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也是人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对自身的否定和不信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在面临自身被权力和资本异化时所表现出的无可奈何。
规划行业的现状也对新兴的旅游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许多项目规划不顾实际条件, 热衷政绩工程, 追求宏大的叙事效果, 夸张的表达规划设计者甚至官员个人的私人情感,全然不顾作为自然人的消费者对那些最基本的交往和交流的渴求。再加上项目实施特别是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人们被普遍剥夺了平等交流与融合的权利,成为“受利益驱动的一群驴子”,成为“利益博弈者手中不断被剥削与剥夺的筹码”,使得旅游过程中的人不再是热烈拥抱他人和他乡,全身心投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真正的游览体验者,而是变成了“整日提心吊胆,身与心俱疲”的可怜虫。特别是当一个风景名胜变成以车为本、以飞机为本,行人被看成阻碍交通的破坏因子的时候,以人为本就完全沦为了笑谈和神话。由于传统产业规划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做到以人为本。
三、以人为本在旅游规划中的实现
1、地域要素
归纳起来,地域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现状准确的反映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现状。
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作为相对固定的变量,难以进行调整,因此唯一能够加以调整的就只剩下产业结构。从总体上看,中国内陆大多数拟发展旅游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一部分民族地区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往往被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经济落后的现状这些明显的劣势所抵消,导致从地域结构上,许多旅游开发区从起步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要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必须在规划阶段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来调整地方产业格局,具体的办法是在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能解决居民当地就业的产业。比如四川很多传统农业区域就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和果蔬种植业等传统的第一产业,大力推进品种结构的调整,依靠建设本土加工企业或与外来企业合作,着力提高其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由传统畜牧种植业向形成精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产业链条的转变。只有大量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才能降低旅游开发前期的就业压力和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输出,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在不敏感地带引入第二产业如生产加工企业。
由于旅游规划不能仅仅为旅游产业服务,所以有必要在实现区域产业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旅游业,把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放在首位,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牢固的基础,轻装上阵,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人本身、作为群体的人的活动即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戏曲音乐、工艺品、民间风俗、乡土餐饮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已有大量文献讨论上述内容的开发和发展,但对于自然人本身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大多数文献仅仅从个体或群体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没有上升到区域规划的层面加以讨论。
乡土居民特别是其中的老年群体是历史的传承者和讲述者,是地域发生和成长过程的见证人。青壮年虽然是一个地区未来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群体,但他们在心理和文化方面往往不自觉的受到上一辈的劳动价值观和产业意识的影响。根据丽江、阳朔等发展观光产业成功地区的经验,家庭中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服务产业经营的成败,往往那些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自己生活评价满意的地区,游客的评价也相对较高,能获得更多的回头客。相反,那些老年群体被边缘化的地区,服务产业也往往朝着急功近利的方向发生突变,最终葬送自己的形象和品牌。
因此,旅游规划要突出人文关怀,应该不带任何文化偏见的把老年人定位为地域产业特别是家庭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避免老年人群体在产业升级中被边缘化。老年人虽然不构成主要劳动力,但对其社会职能的定位不能像传统产业规划那样被完全排除在产业链条以外,而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的讲述者和崭新生活的直接体验者。旅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应该本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基本指导思想,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地域特色的延续和以人为本的实现。
四、结论
以人为本,综合协调各个产业的基础,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优先考虑自然人本身是旅游规划这一新型国土资源规划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旅游规划不同于传统规划的重要特点是其对人自身的关注超过对任何产业的关注。因此是否首先满足自然人的需要,决定了旅游规划从构思到实施全过程的成败。旅游规划无论项目大小,都必须放弃传统产业规划中效益最大化的思路,而应该通过为自然人的交往和交流过程提供平台来不断产生集聚和累加效应,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