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TOPICS
经典案例 / CASE
案例多媒体 / VIDEO
专家智囊 / EXPERT
郭帆(GuoFan)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教学多媒体 / VIDEO

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旅游养生度假规划

作者:山合水易研究中心 | 来源:原创 | 时间:2014-05-27 | 关键词:养生度假

  为落实2010年第三次地委扩大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旅游城镇和重点景区景点的带动作用,提升我区在国内外客源市场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区的支柱产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发展机遇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与旅游城镇建设

  2007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家旅游局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从五个方面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大兴安岭地区确定为神州北极特色旅游开发区,把北极村确定为全省重点旅游名镇。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召开了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即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初步确立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二)生态保育、林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政策走向

  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实际,中央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大对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保育,尤其是大江大河源头、荒漠化地区和沿海沿边地区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因此,一些传统林区面临限产、禁产与产业转型的艰巨任务。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提出了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目标。目前,《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国务院已经通过,抓住国家战略与政策调整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林业的依存度,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是大兴安岭地区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国务院提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十大举措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扩大内需的十大举措,重点放在改善民生、加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国家推出了新增总投资额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资1.18万亿元,今年还有5885亿元的新增投资。大兴安岭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申请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育、棚户区改造等专项资金,推动旅游城镇建设。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将旅游业培育壮大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旅游城镇和重点景区景点的带动作用,创新政府引导和企业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提升大兴安岭地区在国内外客源市场的知名度,提高旅游业的成长度和成熟度,增强旅游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及效益,提高旅游业对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规划原则

  1、强化特色原则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与生命,深度挖掘大兴安岭地区旅游资源环境特点、地方特色,设计特色鲜明和品牌化的旅游产品,建设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物体系。

  2、市场导向原则

  政府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实现资源、资本与创新的协调驱动,发挥各类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策划包装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旅游项目。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挥大兴安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源与环境优势,以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为目标,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生态贡献率,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4、产业协调互动原则

  发挥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强大带动效应,强化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文化体育、商贸服务的协调互动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

  5、区域联动原则

  从大兴安岭地区层面来看,建立以城镇和重点景区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协调区,促进客流量、资金流、信息流的跨县区顺畅流动。从跨区域层面来看,积极推动大兴安岭地区与周边市县相关重要景区的协作,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神州北极在全国具有垄断地位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国最北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垄断性、排它性和稀缺性优势特质以及由此衍生的奇异天象、酷寒气候等一系列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吸引要素,浓缩成“神州北极”的高美誉度品牌形象,带给游客的特殊感受极具魅力,在全国具有垄断地位。

  (二)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浓缩了黑龙江省的自然特征

  大兴安岭巍巍山岭、莽莽林海既是我国东北部的“绿肺”,集聚了我国最密集的高品质寒温带林业生态景观;也是地形地貌多样性的博物馆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国际级品牌的中俄界江——黑龙江,流经大兴安岭地区的江段是黑龙江上最为壮观秀丽的,江流曲折,界江风情别具特色;南瓮河湿地等丰富的湿地资源与莽莽林海汇集成绝美的山水画卷,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是具有垄断性和独特性的旅游吸引要素。冬季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构筑了北国林海雪原的动人景观画卷,具有极佳的感官效果和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主题系列清晰的人文资源展现了北疆风情

  大兴安岭地区人文资源和环境形成了鄂伦春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特色村落、历史事件遗迹等几个主体清晰的优势资源,且人文资源都与大兴安岭地处北部边疆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成为北部边疆的人文体现。

  (四)避暑度假环境康宜舒适

  夏季避暑条件舒适性与日最高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要素有关。根据避暑旅游气候指数经验公式:I=0.5(D+0.125S-Q),其中I为避暑旅游气候指数,D为7月份日最高气温<30℃的天数,S为7月份日照时数,Q为7月份≥100mm中雨以上降水日数。I>20被认为是避暑气候条件优越。大兴安岭7月份避暑气候指数均在20以上,避暑度假气候条件非常优越。

  四、客源市场总体分析

  (一)市场规模—2009年游客量突破百万,漠河、加区比重过半

  2009年,大兴安岭地区接待游客146.9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49亿元,而大兴安岭地区两大旅游增长极核—漠河县和加区占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的比例在50%以上,其中2009年漠河县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7亿元;加格达奇区接待海内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

  (二)国内市场—东北、华东及华北为主体

  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可视为国内市场的核心,其中区内外旅游者的比例为0.72∶1,黑龙江、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广东为客源市场的前6位。

  (三)入境市场—港台、俄罗斯为市场主体

  根据对漠河县旅游总体规划的抽样调查,漠河的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于香港、台湾、俄罗斯,东南亚、日本、韩国次之,欧美客源市场尚未打开。

  (四)时间结构—以夏秋冬季为主

  大兴安岭地区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夏秋冬季。其中6月—9月份,11月—次年3月份为旅游旺季,5月—10月份客流量较大。

  五、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发展突出“生态旅游”的总体定位,强力塑造“神州北极”品牌,发挥神州北极、生态自然、高寒冰雪、迤逦界江、神奇天象等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漠河机场通航,旅游市场急剧升温,生态旅游热点北移等有利契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全方位营造旅游发展氛围,使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各项指标连创历史新高

  2006年,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23.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83%;2007年,全区年接待各类旅游者29.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8%和46.4%;2008年,接待旅游者6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128.6%和95%;2009年,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14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7%和157%;2010年,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8%和61.6%,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按照“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兴安岭地区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近30多亿元用于漠河、加格达奇机场、区内公路网络、电力、通讯、宾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产生了质的飞跃。

  (三)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大兴安岭地区按照精品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要素,提升景区品位,完善服务功能上狠下功夫,全力打造旅游精品。目前,全区有北极村、北灵寺、胭脂沟、映山红滑雪场等精品旅游景区20多个,其中获得国家2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1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5处;3S级滑雪场1处;旅行社23家;二星级以上宾馆11家,二星级以上家庭旅馆31家;旅游纪念工艺品厂1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5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旅游产品丰富、服务设施完善、市场发育良好、行业管理规范的旅游产业体系。

  (四)市场营销力度显著增强

  大兴安岭地区以“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为主体形象,通过举办北极光节、国际冰雪汽车越野拉力赛、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开滑式暨国际冬泳邀请赛、全国自由式滑雪冠军赛、中国“四极”旅游发展论坛、中国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等节庆赛事活动及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黑龙江日报等重要媒体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使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形象日益鲜明,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连获权威媒体授予的“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和“北极村—中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殊荣。

  尽管大兴安岭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全区只有北极村、地区资源馆、映山红滑雪场等景区相对成型,而且观光旅游特征明显,产品布局呈点状分布,同构现象突出,绝大多数景点不收门票,从国家A级景区的标准来衡量,绝大多数不达标。

  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目前,绝大多数景区没有游客服务中心和导服中心,没有开通景区观光车、设立景区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和环保厕所。

  三是客源市场拓展乏力。旅游营销力量分散、营销投入不足、营销机制不活,客源市场营销手段比较单一,各自为阵,合力不强,难以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旅游形象宣传与客源市场促销相脱节是导致我区旅游形象不够鲜明、品牌不响、人气不旺的主要原因。

  四是旅游产业链条不畅。“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尤其是旅游商品研发滞后,普遍存在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等问题,没有形成顺畅的产销体系;文化娱乐产品缺乏,旅游者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缺少大众化、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娱乐节目,致使旅游人均消费水平低、滞留时间短。

  六、思路框架

  (一)性质定位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的USP分析,大兴安岭地区旅游资源环境在品质和结构中的独特性竞争优势决定了它将在黑龙江省旅游线路和组织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将是国内极具吸引力的重要主题旅游目的地和增长极,由此确定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性质定位为:以神州北极、雪域林海、湿地界江和北疆风情为特色,生态旅游、避暑度假和风情体验为主导的深度体验型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将大兴安岭地区打造成为带动黑龙江省西北部乃至东北地区北部旅游发展的龙头;市场美誉度高、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2、产业目标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预测结果,到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速37.8%,规划期末旅游业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增长型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3、A级景区建设目标

  重点打造:北极村旅游度假区、南瓮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安岭寒温带植物园、胭脂沟采金小镇景区、北极圣诞村、洛古河龙文化主题公园、九曲十八弯、阿木尔野生蓝莓冰酒庄园、白山生态旅游区、映山红滑雪场等10个A级景区。

  4、星级宾馆建设目标

  重点建设:加区金马饭店、漠河金马饭店、大兴安岭国际会议中心、北极村索金大酒店、漠河电业宾馆以及北极村15家家庭旅馆等6家星级宾馆。

  (三)发展战略

  1、旅游撬动战略

  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发展撬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社会进步,是发挥大兴安岭地区比较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筑多元支撑,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的最佳着力点。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促进信息、资金、技术在市域内、行业间流动,为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生产要素和旺盛的需求活力,有效推动工业、农业的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改善,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大兴安岭产业转型之初的先导产业,产业全面转型之中的动力产业,产业转型之后的支柱产业。重点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路转变:

  一是转变对旅游业地位的认识,将旅游业上升到地区经济发展支柱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

  二是强化全产业共同发展旅游业的意识,破除景点旅游、门票经济的狭隘观念,既要使旅游产业化,更要注重产业旅游化。充分挖掘一、二、三产业和城镇建设的旅游功能,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多业支撑、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

  三是强化全年发展旅游业的意识,盘活冬季旅游。

  四是强化各县区共同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改变目前漠河县一枝独秀的空间布局。

  2、生态与旅游双赢战略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之一,还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防线,生态意义重大。今后将把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低碳旅游示范基地,旅游产业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生态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增长极。

  按照国务院“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与改善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板块、基质、廊道与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旅游发展重点地区。

  旅游产品建设突破现有的资源依托型产品的局限,延展生态要素旅游利用范围,包装并推出一批以生态环境体验为主的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做足生态特色,做强生态品牌。

  将低碳建设理念融入绿色交通、绿色饭店、旅游设施建设和使用、旅游行为管理等方面,打造全国知名的低碳旅游品牌。

  探索将旅游收入返还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

  3、旅游目的地战略

  旅游目的地是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服务和设施的提供中心,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系统、品牌形象与接待设施系统等重点内容。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发展处于黑龙江省较为落后的位置,实施旅游目的地战略,构建旅游吸引物丰富、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强大、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是全面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构建区域型、景区型、特殊城镇型三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将大兴安岭地区打造成国家级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将北极村5A级旅游景区等16个景区打造成为景区型旅游目的地,将加格达奇、北极村等11个特色城镇(村镇)打造成为特色城镇型旅游目的地。区域型旅游目的地1个、景区型旅游目的地16个、特色城镇型旅游目的地11个。

  七、旅游产品开发

  (一)主导旅游产品开发

  1、全景画屏——生态旅游产品

  资源基础: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国最北部,这里风光独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奇异天象等资源异常丰富,面积广阔的森林景观,莽莽雪原、景色秀美的黑龙江以及极昼、极夜和北极光等天文现象。

  开发思路:

  设计步行、骑马、访问自然环保区,观鸟旅游、赏花旅游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观光方式和活动内容。

  依托呼中国家级森林公园、加格达奇国家级森林公园、北极村国家级森林公园、地下森林、偃松林等景观,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森林探险、森林浴、野生动植物观赏、森林观鸟、森林徒步旅游、激情漂流等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

  依托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布库尔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资源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强化湿地科普,融湿地生态教育与湿地游赏休闲于一体,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与湿地保护相互促进。

  增加参与性、健身性、挑战性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层次需求,如森林浴、康健步道、探险、科考、漂流、攀岩、露营以及当地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游产品。

  融入休闲、体验要素,构建森林野战营、林海雪原游牧体验区等休闲游乐设施。

  借鉴南非“私人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通过野生动物招徕、放养等手段,开展大兴安岭野生动物生态旅游,增加游客与野生动物的良性互动,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突出“地理北极点”和“天象奇观”两大重点,围绕“神州北极”主题,推出生态观光游,围绕“天象奇观”主题,建设极地天文馆,采用高科技手段,开发生态科普旅游项目。

  开发漠河县城—洛古河、漠河县城—北极村、漠河县城—兴安口岸等生态旅游观光线路,打造洛古河—北极村—兴安口岸界江水上生态观光线路。

  2、极致清爽——避暑度假旅游产品

  开发思路:

  建设消暑旅游度假区,树立“极北消暑度假”旅游品牌,打造中国夏季最凉爽的森林消暑旅游度假旅游胜地。

  消暑度假环境与大兴安岭地区夏季风景秀丽的森林、河流、湿地、山峦等旅游环境充分结合,打造风景旅游、消暑度假、休闲体验多种功能充分结合的综合型旅游区。

  消暑度假与民族文化充分结合,融入鄂伦春等民族文化元素,利用“撮罗子、桦树皮”等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强化地方文化特色。

  3、秘境北疆——风情体验旅游产品

  资源基础:

  大兴安岭地区气候严寒,“北”资源、“冷”风情特色突出。同时,大兴安岭边境线长达791.5公里,有19对村屯与俄方相对应。大兴安岭森林中聚居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民族,具有独特的辨别野兽踪迹狩猎技能的鄂温克族和冰下捕鱼的达斡尔族,他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方面仍保存着纯朴厚重的民族文化特色,使这里成为民族风情旅游的极佳去处。

  开发思路:

  黑龙江界江两岸风光旖旎,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组织界江观光旅游,同时欣赏对岸俄罗斯村庄风情。

  建设界江漂流项目,从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到北极村或从鸥浦到三卡的呼玛段。

  开通俄罗斯边境旅游,依托漠河兴安口岸、呼玛口岸,组团出境旅游,发展商贸旅游,领略异国风光和风土人情。

  保留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从日常生活、节庆、祭祀、饮食习惯、传统活动、服饰、舞蹈、桦树皮船漂流、手工艺品制作、篝火节、古伦木沓节等方面进行旅游开发利用。

  依托呼玛白银纳乡、塔河十八站乡鄂伦春人的聚居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鄂伦春民族风情博物馆,编排鄂伦春民族风情歌舞演出剧目。

  (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1、生态学堂——修学旅游产品开发

  开发思路:

  在北极村结合森林与湿地环境,融科普教育与心理培训于一体,建设“智慧北源培训基地”。

  开发南瓮河湿地生态夏令营、呼中原始森林生态夏令营、神州北极地理科学夏令营、极光天象知识夏令营等旅游产品。

  利用科技手段对地质地貌、气候天象、森林或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过程进行演示,增加修学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利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资源,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民俗文化生态修学旅游产品。

  利用雅克萨古战场、侵华日军遗址、采金文化遗存等资源,为学生游客准备几堂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大课,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群体爱国主义精神。

  2、逍遥梦境——户外运动与探险旅游产品

  开发思路:

  开展森林穿越、徒步、自行车、登山、漂流、雪地远足、越野滑雪等户外运动和探险旅游活动。

  开辟系列户外营地,配套户外用品,户外补给品等服务,在交通要道竖立户外运动和探险地的旅游标识。

  培养一批户外运动领队和探险旅游专业导游员,融拓展训练和科普教育于户外运动和旅游体验之中。

  3、极品飞驰——爱车自驾旅游产品

  开发思路:

  开发沿“古黄金驿道”、“穿越兴安岭、神州北极行”、大江溯源、林海穿行等自驾车精品旅游线路,凝练自驾旅游主题,使自驾车爱好者能够在山水和文化之间徜徉。

  完善自驾车租还车服务体系,在漠河机场、北极村等地设置自驾车租还车点,推出异地还车服务。

  提供咨询与协助策划,开展“定制式”服务,旅游者自行组合产品、设计线路,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及其自行体验愿望。

  建设自驾车营地,融入户外休闲。生态旅游、探险活动、拓展训练等不同内容和主题类型,丰富旅游活动。

  4、淘金体验——采金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开发思路:

  保留和恢复传统采金船、手工采金工具等景观,建设文化体验旅游区,使游客能够参观游览胭脂沟采金小镇,体验采金工艺流程,了解边疆采金人的生产生活。

  开展“金”文化主题娱乐活动,建设采金主题公园,融采金体验、沙俄盗金、黄金驿道、金制艺术品制作等体验于一体,形成特色采金主题休闲娱乐品牌。

  发挥采金文化底蕴,建设采金博物馆、手工淘金区、金场体验区、淘金者营地等项目。

  5、雪域林海——冰雪旅游产品

  开发思路:

  利用大兴安岭冬季独特的“大冰雪”景观和典型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特色风貌,大力开发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体验等冰雪主题旅游产品。

  建设冰雪运动训练基地,积极承办各类冬季冰雪体育盛会,开展高端滑雪、溜冰、雪橇、冰球、冰壶等运动,打造冬季冰雪运动胜地。

  构建冰雪运动休闲乐园,设计冰山娱乐园、民俗滑冰体验、儿童冰车滑冰、自助冰车、冰上游乐园等运动休闲项目。

  建设北极圣诞村、将冰雪度假与圣诞文化充分融合,吸引国内外圣诞情节和浪漫需求的游客前来度假。

  结合鄂伦春少数民族的狗拉雪橇、木制滑雪板滑雪等民俗文化,开展冰雪环境下的民俗文化类休闲运动。

  八、空间布局与项目策划开发

  (一)空间布局

  依托不同区域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构建“一轴两核三区”的空间布局。

  一轴:加—漠公路旅游组织服务轴,南至加格达奇,北至漠河北极村,全长约580多公里,为大兴安岭地区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的轴带,将本区南北两大旅游发展集核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南北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根据各功能区的分布情况,选择小扬气镇、新林镇、塔河镇等作为轴线上重要的旅游服务节点,提供相关旅游接待服务功能。

  两核:神州北极体验旅游区、加格达奇旅游综合服务区。

  三区:呼中森林生态旅游区、塔河鄂伦春民族文化旅游区、南瓮河湿地观光区。

  九、保障措施

  (一)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重新修编和完善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指导我区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各类旅游发展规划都要符合生态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绿地系统、环境保护、文化宗教场所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和配套。

  (二)加强对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

  成立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县区局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和完善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同时,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县(区)局目标考核和党政主要领导业绩考核当中,把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职责纳入地林直部门目标考核之中,加强考核与监督检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