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新闻资讯 > 热点资讯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以旅游业、房地产业为支柱产业的三亚,去年却提出了培育、壮大总部经济,以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如何评价这种选择?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该如何确立、如何发展,其实是很多地方共同面临的转型问题。
好的发展定位,至少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找到核心优势,扬长避短,用足、用好、用透优势资源,提升、放大资源的整体效应。
其二,精心呵护优势资源,合理、适度使用资源,既不能透支,更不能破坏。
优势资源应该用足用透用好
本报评论部:阳光、沙滩、海景房,说起三亚,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这样的景象。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一直是三亚的支柱产业,但去年7月开始,三亚又提出了培育“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这是否意味着三亚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出现新变化?
姜斯宪:有变化,但也并非“另辟蹊径”,因为这种变化依然是立足地方实际的战略选择,依托于三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而发展的更高附加值产业。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10大风景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世界也负有盛名。一直以来,旅游业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是三亚的两大支柱产业。特别是2010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海南建设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亚提出“争当建设国际旅游岛排头兵”,去年,全市旅游人数就突破千万,而三亚也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初级旅游阶段,向“休闲度假”转型,出现了民俗文化游、商务休闲游、免税购物游、邮轮游艇海上游等新业态。
然而,无论是旅游业还是房地产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旦出现市场波动,直接影响全市经济。另一方面,旅游城市的资源效应还有扩大的空间。因此,我们感到,既需要发挥好三亚原有的经济成长动力,也要积极培育新的成长动力。
本报评论部:中国社科院刚完成的一项报告说,过去10年,在全国294个地级市中,三亚城市成长速度位居第三。在三亚进入平稳发展期后,自身也面临一个突破吧?
姜斯宪:是的。但路在哪里?我们也曾设想过多种方案,最后形成共识:围绕旅游城市的优势资源,用足、用透、用好。
我注意到,一些基金公司经常组织投资人到三亚开会,有的一次来1000多人,停留数周。他们为大客户安排个性服务,在球场上、泳池边便谈妥了生意。有的投资人索性在三亚置业,一边工作,一边享受生活。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
三亚资源环境得天独厚,既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发展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又不能仅限于低层次开发旅游资源,而应该立足长远,在巩固提升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融合旅游与文化资源,培育智慧型产业;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吸引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总部经济等新兴高增值产业。这些产业会对三亚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提升,单以金融业来说,大量资金的到来不仅会对其他产业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也会为三亚输入高端人才,间接撬动社会投资,提升教育、医疗等各领域的水平。
产业定位要学会“错位发展”
本报评论部:无论是智慧型产业、总部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相关政策的诉求、对交通信息的要求等等,都会较高。客观地说,与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相比,三亚的这些条件有不小差距。这种情况下,发展总部经济会不会成为一种“美丽的设想”?
姜斯宪:我们考虑过三亚的自身条件。但经过调研与论证,还是对此有信心。一方面,有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比如土耳其、西班牙的一些旅游城市,人口规模、面积、自然条件和三亚差不多,但经济支撑也是总部经济。另一方面,与北京、上海相比,三亚的阳光、沙滩也是一种独特优势,适合公司进行科研、内部研讨、培训、奖励员工、交易、结算等。如果打“错位发展”牌,三亚可以吸引大公司区域性总部和研发、客服等职能性总部落户。事实上,已经有南航区域总部、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美亚旅游航空总部等先后落户。
当然,以三亚现有的条件,不可能一步建成金融中心、形成总部经济,需要循序渐进、心态放平。其实,总部经济规模哪怕只占北京、上海的1/30,对三亚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非常明显。
本报评论部:您曾用“稍显坎坷”来评价总部经济、智慧型产业和金融业在三亚的发展。如何走过这段“坎坷”呢?
姜斯宪:我们会更积极地采取一些举措。比如,针对三亚发展智慧产业和金融业的软硬件较为欠缺的现状,我们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在用地安排、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建设先进配套的服务设施,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安全高效的交通体系和国际通行的医疗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总部企业服务环境、建立总部经济协调促进机制、引导和支持总部经济拓展市场空间等等。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能打好一个基础。
制定发展战略要号准“脉象”
本报评论部:如同三亚转型升级一样,各地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的地方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舍本逐末,无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地方只盯着别人,亦步亦趋,以致出现同质化恶性竞争。确定一地的发展战略,究竟该遵循哪些原则?能和我们分享您的体会吗?
姜斯宪:三亚也在探索中。不过,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确定一个长远战略,关乎一地兴衰成败,一定要认真调研,号准“脉象”,找准定位,既不能随大流,一窝蜂,又不能消极等待,错失良机。
好的发展定位,至少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找到核心优势,扬长避短,用足、用好、用透优势资源,提升、放大资源的整体效应。如果只是在旅游业上原地打转、就此停步,就无法搭建更大的平台,提高环境资源的“含金量”。
本报评论部:这对一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一种启发。
姜斯宪:道理是相通的。对拥有一些独特资源的城市来说,是抛开优势资源“另起炉灶”,还是依托资源精耕细作?我想还是应该坚持后者,充分利用、善于挖掘,赋予原生态的资源优势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其二,精心呵护优势资源,合理、适度使用资源,既不能透支,更不能破坏。三亚的阳光与沙滩虽不至于“枯竭”,但同样脆弱甚至不可逆转。如果不在保护中开发使用,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容易。在制定发展战略前,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加以论证。一旦发展战略确定下来,又要排除困难,坚定执行。我们依托环境优势,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智慧产业,虽然遇到一些坎坷,但绝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我坚信,只要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就能为全国、全世界奉献一个更加美丽的三亚。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网址:http://www.shsee.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 -1号楼(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内)
电话:400-650-6990 010-84098642
传真:010-64152865 邮箱:info@sh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