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 新闻资讯 > 热点资讯 >
北京山合水易机构 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院长
高端休闲度假产业规划专家
《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专栏作家
“森林休养、森林疗养、森林医疗、森林保健、森林康养……”时下,关于“森林养生”一词衍生了很多不同的表述。
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为什么选用“森林养生”一词?在发布的《森林养生基地质量评定》林业行业标准中,其指导原则是什么?森林养生的主要途径与产品形态有哪些?森林养生基地建设有哪些质量指标、如何评定等?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超。
森林养生基地建设遵循三原则
森林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观点已经得到证实,尽管各地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概念较多,但大家的出发点是相似的,都是要把森林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挖掘好、利用好。
“选用‘森林养生’一词,符合公众对传统养生文化的认识,符合森林旅游普惠大众的行业需求,也不过分宣扬森林治疗疾病的功效。”杨超对于该标准选用”森林养生“一词给出了答案。
森林养生基地应是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依托,利用相关配套设施及服务,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森林养生项目,以促进游客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目的,满足不同人群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的特定区域。“因此,森林养生基地建设中也将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和科学性三项原则展开。森林养生基地以实现自然和谐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森林养生资源的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宣传和繁荣森林养生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养生基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导和优化森林养生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及区域特色,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管理条例的要求,兼顾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杨超说。
五途径五形态实现森林养生
森林养生是利用森林优质环境和绿色林产品等优势,以改善身体素质及预防、缓解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怎样才能实现森林养生?
“森林养生主要通过森林景观的感知、森林环境的利用、森林空间的应用、森林文化的感悟和森林食材的食用5个途径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体验独特的森林资源,激发游客积极的心态,达到愉悦心情、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活动;利用森林环境中与人类身心健康关联的环境因子,促进游客达到防病治病、康复疗养的活动;利用森林区域的空间及地形等条件,提供满足各类游客需求的运动机会,实现以运动方式促进人类健康的活动;通过森林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森林文化载体的适度建设,达到或提升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进而实现提升游客综合文化素养的活动;利用生态、安全、营养的林产品及其初加工食品,满足人类健康的饮食需求,最终实现改善膳食结构,促进人体健康的方法。”杨超告诉记者,其产品形态还可分为保健型养生、康复型养生、运动型养生、文化型养生和饮食型养生5种。“保健型养生是指人们沉浸在优美的森林景观中而产生的自然、放松、愉悦的身心状态,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如森林景观、森林音乐、森林美容美体、森林浴、森林温泉等。康复型养生是充分利用森林环境对相关慢性疾病的疗效,如森林中具有药理效果的空气负离子和植物精气等开展森林养生活动,以达到防病、治病和疗养的目的。如负离子保健、植物精气养生、森林养老养生、心理咨询、体检等。运动型养生在森林环境中,利用各种运动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促进健康,以达到养生目的,如散步、慢跑、登山、劳作等。文化型养生利用森林文化资源,通过森林文化体验等活动提供养生服务,在森林环境中修身养性、开阔视野,提升生命质量。如禅修、太极、瑜伽、养生操、森林冥想等。饮食型养生要合理利用森林中的食材资源,根据森林食材特有的高品质保健和药用价值,配制食物,以增进健康,获得保健养生需求。如药用食材、有机食品等。”
基地建设须满足五项质量指标
标准规定,森林养生基地建设的质量指标分为基地面积、区位及外部交通、森林资源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设施与服务5项。
对此,杨超表示,基地建设要交通便捷,与矿山、交通主干道、机场、工业区等相距5公里以上,其集中连片区域应不小于200公顷。在森林资源质量指标上,基地内陆地森林覆盖率要大于60%,基地及其毗邻区域的森林总面积不小于400公顷。植被状况良好,动植物种类丰富,物种的生境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本土性强,无明显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拥有相对原始的自然本底,自然与人文资源相对集中,品质较高。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细分为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分区利用。其中,环境质量从水质、负离子含量、空气细菌含量等方面做了规定。比如,要求所有测点空气负离子含量大于每立方厘米1000个,所有测点空气细菌含量小于每立方米1000个,所有测点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每立方米75微克等。生态环境要求生态系统的原生状态保持完整,特色鲜明,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较高。地形地貌完好,无开矿采石、挖沙取土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生产活动,无商品林采伐行为,无与基地管理无关的耕作行为。针对珍稀濒危等物种制定专项保护计划。不宜使用化肥与杀虫剂。遇有大范围病虫灾害时,应在生态专家指导下采取人工干预。应进行持续的生态监测,监测记录完整、准确。分区利用中,明确划分接待区、游憩区、养生区等功能区,合理配置各功能区的面积。服务与接待设施选址应设在生态环境低敏感区域,规模不宜过大。对接待游客人数过多、过频和过密的区域,宜采取分时段、分区域控制游客规模,以及轮值开放与休游措施。
设施与服务质量指标从住宿、餐饮、导览标识、污水处理、安全、医疗、管理等方面做了规定。其中,基地内医疗保健设施应齐全并配置相关的技术人员,与该地区相关的医疗保健机构保持密切合作,设置长期的医疗保健项目并开展地方特色的森林养生。所有工作人员经过必要的业务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业人员持有卫生部门统一颁发的健康证上岗,可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养生指导和服务。设立统一的投诉受理机构,投诉渠道通畅、处理及时。配备充足的森林养生专业指导人员,森林养生指导服务体系完整。拥有专门的森林养生规划与项目设计。建立森林养生客户档案,并制定保密协议等。
“森林养生基地的评定,需要在满足标准规定的所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基地质量相关指标采取量化分级打分。根据得分将森林养生基地分为3个等级。”杨超最后表示。